鬼吹灯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307章 皇亭子

第307章 皇亭子

    “江弦,今天既然过来了,就先看看改的稿子。”王扶说。

    崔道怡想尽快将《红高粱》这篇发表,征得江弦同意以后替他做了简单的修改。

    王扶给江弦拎了把椅子。

    江弦快速的把修改后的稿子读了一遍,只是改了些错字和病句。

    更吸引他注意力的,是稿子上的三条审稿意见,分别是一审、二审、三审的时候填写。

    王扶:“自由不羁的想象,汪洋恣肆的语言,奇异新颖的感觉。”

    崔道怡:“一开笔就是一场大雾,这是江弦在《花环》之后对战争文学创作观念与手法的重新理解。”

    光未然:“凸显了民间抗日力量的勃兴,作品中的人物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

    江弦心里熨帖了。

    《人民文学》这三名编辑对《红高粱》的评价可以说都相当的高。

    “王老师,我看稿子没什么问题,你们就用这一版发行吧。”

    和王扶聊完稿子的事儿,又聊了下座谈会的事情,江弦这才离开沙滩北街2号。

    他蹬着自行车,转而往西城新华社大院的方向去。

    新华社的大院也叫皇亭子大院,是新华通讯总社在西郊的工作区,也是生活区,好些个新华社的家属也住在这一块儿。

    这里北接京西宾馆,西隔小马路与空军大院相望,东邻有色金属设计院,南连羊坊店生产队。

    门口有收发室,他跟人登记说明了来意,没一会儿就出来一个人,正是之前见过面的吴克鲁。

    “江弦同志,你来了!”

    “吴克鲁同志。”

    打声招呼,吴克鲁便带着江弦往皇亭子大院儿里走。

    江弦进去以后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院子真大。

    有约莫十几栋四五层高的苏式建筑,外观、颜色不尽相同,围合成几个独立的院落,勾画出一个整齐典雅的大院轮廓。

    地势不平,东边低西边高,和四合院一样,也分前院和后院。

    庭院里有树有花,进到后院以后,江弦一眼看见车库停放着好几辆红旗小轿车。

    此外,有曲有直的水泥小路引领着通往各个院落的方向,与错落有致的台阶、起伏的地势衔接,显得浑然一体,自然和谐。

    “好单位啊。”江弦忍不住赞叹。

    唯一的美中不足就是地理位置。

    西郊这一块儿这会还比较荒凉,附近都是农村,除了军博和京西宾馆这两座引人注目的建筑,还有围墙围起来的各类机关、军队大院,剩下的就只有低而矮的平房断断续续地散落在大片的麦田里。

    吴克鲁一路给江弦介绍,什么家属食堂、洗澡堂、卫生所、幼儿园、少年之家.配套设施那是相当的齐全。

    “你也在这住?”江弦问。

    吴克鲁嗯了一声,“单位给分的宿舍。”

    “那还挺好的,上班距离挺近。”

    江弦又想到汪曾祺的夫人施松卿先生,“我也认识一个新华社的人,不过她宿舍是在木樨地那边。”

    “应该是分社的同志吧,木樨地那块儿倒是也有宿舍,,没办法,人太多,光这一个院子又要办公、又要生活,肯定住不下。”吴克鲁说。

    江弦点点头。

    住房,即便在80年代也是一个大问题。

    不过一想到他已经拿下了两座院子,心里就暖暖的,特别安心。

    他跟着吴克鲁走去一座C形楼前,楼门口还挂着的白色玻璃罩门灯,一左一右,看上去典雅大气。

    “这位就是江弦同志!我想,大家应该对他都不会感到陌生。”吴克鲁郑重其事的给办公室里的同仁们介绍了一下江弦的身份。

    很多人目光刷一下便集中到了江弦身上,江弦本人对这种关注弄得有点不适应,悻悻的打了个招呼。

    “你拿《理解万岁》的稿子了么?”

    吴克鲁给他倒了杯水。

    “带了。”

    江弦从挎包里取出一份稿子,正是《理解万岁》这篇报告。

    之前任伟东答应过他,新华社会帮他把《理解万岁》这篇报告出版。

    “江弦来了?”

    正和吴克鲁说话,任伟东也赶了过来。

    他和江弦握了下手,道:“报告的事,社里领导班子已经简单的讨论过了,也和市宣传部门通了个气,现在已经敲定下来,决定在市里再组织一场,还请江弦同志你好好准备一下。”

    “放心。”江弦认真的点了点头。

    等他告辞离开以后,吴克鲁又看了一遍《理解万岁》的稿子。

    听到几名编辑正在讨论着新焦点。

    “你们看看这篇稿子。”

    吴克鲁把这篇稿子拍到桌上,脸上混合着一种夹杂着激动与感动的奇怪脸色。

    “是个新焦点,相互传阅着看下。”

    “我看看。”

    一名女编辑接过来,瞧了眼标题《理解万岁!》。

    “哟,这题目起的。”

    等女编辑看完这篇报告,已经是热泪盈眶。

    这份报告很快在办公室传阅起来,每个看完的人都忍不住感叹,这篇报告文笔朴实、情感深切,作者这思想觉悟真是高耸入云,写的非常真诚。

    “怎么样?”吴克鲁期待着编辑们的反应。

    “好啊,特别好,这报告绝对能引起很多同志的共鸣!”

    吴克鲁作为这篇报告的推荐者,此刻听到同仁们赞赏《理解万岁》,马上生出一种当了伯乐的爽感,一种与有荣焉的滋味。

    要不是他这么有眼光,他们新华社怎么会拿到一篇这么好的报告!

    “这是江弦同志的手笔!”他又抛出一个大卫星。

    “什么?江弦!”

    编辑们马上叽叽喳喳起来。

    “我还以为是一名军营里的干部写的!”

    “是啊是啊,我也是这种感觉。”

    “亲赴前线,还记录下这么多战士们的喜怒哀乐,江弦同志了不起啊。”

    “怎么不是呢。”

    新华社这边马上准备起《理解万岁》这篇报告文学的出版事宜。

    不过单纯这么一篇稿子就有点短,出版出来就太薄。

    吴克鲁给江弦提出个主意,他们新华社可以请几名文学评论家来给这篇报告文学写评论,届时打包成一本报告文学集来出版。

    江弦没什么异议,直接答应下来,这样的出版方式在文学界非常常见,像是《高山下的花环》出版的时候,也附带了冯沐和刘白羽两位同志的评论,这能让作品更加多元化,更重要的是能让书摸起来显得更厚实一点。    任伟东也觉得这是个好主意,道:“附上文学评论是挺好,但是.”

    但是!

    江弦心里忽觉不妙,果然,任伟东马上提出:“能不能麻烦江弦同志你再把这篇《理解万岁》扩展扩展,再多写一些?”

    “您能不能具体说说?”

    “这是我的一个期愿,也是我那天和陈荒煤同志聊这篇报告时,共同产生的一个想法。

    当然了,这绝对不是我们新华社对你的要求。

    这份稿子现在就能出版,但我认为如果在一册单行本里,附加内容超过了正文本身,就会给读者带来比较负面的阅读体验。

    所以我想,能不能再把‘理解万岁’拓展拓展,让主题再再.”

    “再升华升华?”

    任伟东还在想着词儿,江弦就顺着他的话音给他说了出来。

    “没错,升华!就是升华!”任伟东拍了下手,“你看,你现在这篇稿子有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介绍前线的情况,第二个部分是介绍战士们的喜怒哀乐,那在此基础上,能不能再升华出第三个部分、第四个部分”

    咝。

    江弦那叫一个无语,新华社这是变着法的给他加大工作量啊。

    不过仔细想想,任伟东说的也有道理。

    要是他自己买一本书,结果发现其中有一半多都是正文以外的内容,恐怕也会忍不住大骂这个作者赚黑心钱、不当人。

    “.”

    他看着任伟东期待的眼光,叹一口气。

    《理解万岁》一开始就只是为了燕大的那场报告而创作,江弦也没想到会有机会将这篇文章出版,既然要出版,那性质就发生了变化,不管从什么角度讲,他都有责任得将这篇文章完善好,达到一个可出版的水平。

    “行吧,那我再试着补充点内容进去。”

    “真的?”

    任伟东忍不住笑了起来,“之前我和克鲁还都有些犹豫,担心说出这个事情以后你会觉得我们难为你,没想到你这个人这么痛快。

    你放心发挥,能扩展多少就扩展多少,总之这篇文章我们一定给你出版。”

    江弦一听。

    这先否定再肯定,妥妥的CPU他啊!

    人家领导就是领导,说起话来就是有方法、有深度。

    他看一眼手表,冲任伟东说,“现在时间还早,能不能给我找个稍微安静一点的地方。”

    任伟东奇怪的看他一眼,江弦解释道:

    “你们这皇亭子大院离我家太远,我来这么一趟腿都要跑断了,干脆就在你们这儿写好。”

    “直接就能写好?”任伟东吃了一惊。

    吴克鲁说,“去我家吧,我爱人在上班,家里这会没人,很安静。”

    江弦也不跟他客气,直接去到吴克鲁的家里,房子就是普通的单元房,不过屋顶很高,里面生活设施很齐全。

    江弦看了一眼,这房子属于特讲究的那种,卫生间里居然还带浴缸和抽水马桶!

    “这是自己装的?”他问。

    吴克鲁摇摇头:“五六十年代建成的时候就有了。”

    江弦吃了一惊。

    别说五六十年代了,就算在这个年代,能用上浴缸、抽水马桶这种设施也是很稀罕和奢侈了。

    这单位也太有实力了。

    在心里感叹一句,他坐在桌前,给钢笔吸饱墨水,展开一沓新华社的稿纸,构思起来。

    现在的《理解万岁》,重点基本上集中在第二部分,讲战士们的喜怒哀乐,以此为基础来呼唤听众对战士们的理解。

    拓展?升华?

    江弦皱着眉头,回忆着自己收集的那些素材、蔡朝东的讲演内容、这两天在燕大作报告时产生的一些感悟,以及一些学生提出的问题。

    “不就是水文么.”

    “这个我可太会了。”

    江弦哼哼唧唧,仿佛又回到了前世写网文的时候,靠着脑袋里近乎爆炸的信息量,一页页的稿纸很快便被写满。

    “江弦同志,去我们的食堂吃个便饭?”

    下班后,吴克鲁回到家里,准备喊江弦去他们院儿里的食堂一起吃个晚饭。

    “不用了。”

    江弦拒绝了吴克鲁的邀请,“我回去吃,你看看我这篇稿子写的怎么样?”

    “稿子?”

    吴克鲁往桌上看去。

    夕阳的余韵透过玻璃窗照耀到桌面,光滑的纸面反射出金色的光。

    “你这么快就写好了?”

    “就是做个拓展,又没多难。”

    “我看看”

    吴克鲁捏起稿子看一眼,这篇《理解万岁》的稿子明显比之前厚出许多。

    之前的原稿是人文社的绿格稿纸,新补充的内容用的是他们新华社的稿纸,所以很好辨别。

    吴克鲁简单的数了一下,马上瞠目结舌。

    一下午就写了七八千个字?!

    他先按下心中的惊讶,赶忙看起后面新补充的内容,江弦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又加了个第三部分前方后方,以及第四部分社会的共鸣。

    也渐渐将“理解万岁”这个口号,从希望后方青年能够懂得同龄人在前线流血牺牲所蕴含的精神实质,拓展到了呼吁社会各界加强理解和沟通,共同应对时代的挑战。

    这不就瞬间升华了?!

    “好!非常好!”

    吴克鲁很高兴,也顾不上吃饭的事情了,赶忙把这份稿子给任伟东送过去。

    任伟东在办公室里端着铝制饭盒吃饭,吃着吃着吴克鲁就进来了。

    “副总编,您来看看这个!”

    “看什么?让不让人吃饭了。”

    任伟东很不满,不过看到稿子那一瞬间,立马遗忘了这份不快。

    他擦擦嘴。

    “江弦已经写好了?”

    “写好了,写了八九千个字呢!”

    “这么快?!”

    任伟东也是吃了一惊,把铝制饭盒一推,将稿子铺在桌面上仔细的读了一遍。

    读到最后,已是心潮澎湃,忍不住拍案击节。

    “就拿这份稿子去找陈荒煤!”

    “这个评论文章就让他给写!”

    (本章完)

    

    http://www.cxzz958.com/1978hechengxiwenhao/4493292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xzz958.com。鬼吹灯手机版阅读网址:m.cxzz9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