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佛风一直在吹
佛祖不贪,道源也不贪。
但不贪,不意味着没钱,天界寺可谓是富得流油,像马恩慧一样败家,动不动就捐几千两银子的,可不是个例。
在这京畿地区,天界寺香火最盛,无论是文人雅客,还是商贾平民,亦或佛家子弟,都免不了来这里祈福,每日施给的香油钱便足以让人眼馋。
朱允炆也眼馋,因为佛教寺庙与道家道观,在这个时期是不需要交税的,就算是寺庙田产,也是不需要纳税的。
在推行一条鞭法时,对于天界寺这些占地的和尚,人家根本就不屑于退田,不就是给银子,寺院有的是,一亩地多少银子,直接买下来……
豪气的样子,让朱允炆都想把这群和尚给超度了。
朱元璋对于佛教,是保持着积极支持态度的,道衍和尚之所以能待在朱棣身边,也是他老爹希望有个和尚跟着自己的娃,以后能仁慈一些,化化戾气。
身边有和尚的,也不只是朱棣,其他藩王也少不了,只不过都没道衍和尚牛,干了造反的大事,还成功了,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史书上,用橡皮擦都擦不掉的名。
朱允炆对于寺庙的发展心存忧虑,不是因为天界寺,而是因为兴修寺庙之风刮的很厉害,而且一刮就是三十多年,全国各地都有。
如果是民间自发的弄几个破庙,供奉几个泥菩萨,表达下心灵慰藉,也就罢了。
毕竟人民也需要有点信仰,只要他们肯干活,肯纳税,信下释迦摩尼,耶和华,安拉,玉皇大帝什么的,也无妨。
若都信这玩意,把头发剃了,跑到寺庙里敲木鱼,整天金刚伏虎,如梦如幻,荒废生产,那大明就活不下去了。
活生生把华夏搞成阿三,那是有罪过的。
朱元璋对于佛道,即有扶持,也有限制。
如在洪武六年,“乃令府、州、县止存大寺观一所,并其徒而处之,择有戒行者领其事”。
洪武十五年,设僧录司、僧纲司、僧正司、僧会司,分别负责国家、府、州、县四级寺院管理。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按照朱元璋的
意思,僧录司的僧官,是代表国家,也就是代表朱元璋来管理佛教的,而不是代表释迦摩尼来管理佛教的。
从这一点上来看,朱元璋或许是这样的心理:
老子也是一尊佛,管你们是应该的。
僧官主要职能,便是编制僧籍簿册(又名周知板册)与寺院花册。
僧籍簿册负责记录僧众信息,比如性别,籍贯,联系方式,家里几口,你算老几之类的。
当然,性别这一栏基本上可以忽略……
寺院花册负责记录的是寺院信息,比如寺院在哪个位置,啥时候建造的,是违规违章建筑,还是取得朝廷许可的,有多少徒子徒孙,有多少房子,几亩地,你也得记录清楚。
对于明初而言,兴修寺庙之风愈演愈烈,主要的推手不是民间,而是朝廷,具体来说,是朱元璋和他的众多儿子。
没错,藩王是兴建寺庙的主力,只要你翻开大明地图看看,但凡是分封有藩王的地方,那保准有寺庙,而且还不是一个。
便以朱元璋的第三个儿子朱棡来论,洪武十一年,朱棡就藩太原,到了太原之后,一边忙着盖自己的晋王府,一边主持修建太原府中的崇善寺。
按理说,在城里面修个寺庙,表达下支持老爹政策的态度也就够了,可朱棡不这样想,弄好了崇善寺之后,一看太原府周围,呀,还有几个寺庙呢。
像是蒙山的法华寺、天龙山的圣寿寺、崛围山的多福寺,他们穷的吊儿郎当,香火不够旺,没关系,自己出钱,帮他们整修。
搞定了太原府周围几座庙,朱棡还不满足,可是太原府周围也就这几个寺庙,都重修好了,咋办?
眼前没了,那就将目光放远一点……
朱棡的目光看得很远,几百里之外的宁武县马头山清居禅寺、汾州介休县兴王寺、绵山抱腹岩云峰寺……
可以说,晋王府对于太原府及其周边的寺庙,有着很大的影响。
正是因为一个个藩王如此疯狂,才导致佛教有了兴盛之势,朱允炆之所以选择建造报恩寺,而不是报恩观,那也是因为群众基础
在那里。
当然,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寺庙有钱。
朱允炆只从户部要了二十万两银子,如何都不可能完成三四百万银子的工程,缺口总得补上,主要是谁来补。
朝廷没钱,不意味着民间没钱。
藏富于民,是中国一贯的传统。
朱允炆不怕弄不起来工程,就算没人自觉,自己也是可以拉投资,拉赞助,朝廷主办的房地产项目,烂尾的毕竟是少数。
亏?
有几个房地产公司亏钱的?
天界寺主持道源是一个懂得把握机会的老僧,他很清楚,建寺立碑,是以大明英烈军士之名,是以忠军报国之名,是以流传万世之名而为。
换言之,未来的报恩寺,是大明帝国所有人尊崇,世代不失色的圣地,是无可代替的精神居所。
若是佛教可以在报恩寺中占据主导,那对于佛教未来的发展与兴旺,有着极大的好处。
这是天界寺的机会,也是中原佛教的机会!
道源紧张地看着朱允炆,希望得到他的允许,若此生可以完成如此伟业,他也可以含笑而去,侍奉佛祖去了。
朱允炆看着道源,眼神中带着几分笑意,道:“为善举出一份力,这是好事,朕没有理由拒绝,只不过,天界寺,能出多少?”
道源老脸放松下来,只要皇上点头,那一切都好说,略一思索,便言道:“每年二十万两银子,直至报恩寺与英烈碑完工,不知可否?”
二十万两,看似很多,但相对天界寺的财力而言,不过是轻松至极。
朱允炆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摇了摇头,道:“若只是每年二十万两,道录司恐怕也想出两份力气。”
道源老脸顿时不笑了,皇上这明摆着是坐地起价,打劫啊……
不过,若将报恩寺交给了那些牛鼻子老道,此消彼长之下,佛门的影响便会式微,而这个结果,是道源无法接受的。
“皇上,本僧想了想,天界寺愿为大报恩寺与英烈碑,每年供奉四十万两……”
道源说着,做了个佛礼。
http://www.cxzz958.com/damingwozhongshengchenglezhuyunwen/2813662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xzz958.com。鬼吹灯手机版阅读网址:m.cxzz958.com
但不贪,不意味着没钱,天界寺可谓是富得流油,像马恩慧一样败家,动不动就捐几千两银子的,可不是个例。
在这京畿地区,天界寺香火最盛,无论是文人雅客,还是商贾平民,亦或佛家子弟,都免不了来这里祈福,每日施给的香油钱便足以让人眼馋。
朱允炆也眼馋,因为佛教寺庙与道家道观,在这个时期是不需要交税的,就算是寺庙田产,也是不需要纳税的。
在推行一条鞭法时,对于天界寺这些占地的和尚,人家根本就不屑于退田,不就是给银子,寺院有的是,一亩地多少银子,直接买下来……
豪气的样子,让朱允炆都想把这群和尚给超度了。
朱元璋对于佛教,是保持着积极支持态度的,道衍和尚之所以能待在朱棣身边,也是他老爹希望有个和尚跟着自己的娃,以后能仁慈一些,化化戾气。
身边有和尚的,也不只是朱棣,其他藩王也少不了,只不过都没道衍和尚牛,干了造反的大事,还成功了,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史书上,用橡皮擦都擦不掉的名。
朱允炆对于寺庙的发展心存忧虑,不是因为天界寺,而是因为兴修寺庙之风刮的很厉害,而且一刮就是三十多年,全国各地都有。
如果是民间自发的弄几个破庙,供奉几个泥菩萨,表达下心灵慰藉,也就罢了。
毕竟人民也需要有点信仰,只要他们肯干活,肯纳税,信下释迦摩尼,耶和华,安拉,玉皇大帝什么的,也无妨。
若都信这玩意,把头发剃了,跑到寺庙里敲木鱼,整天金刚伏虎,如梦如幻,荒废生产,那大明就活不下去了。
活生生把华夏搞成阿三,那是有罪过的。
朱元璋对于佛道,即有扶持,也有限制。
如在洪武六年,“乃令府、州、县止存大寺观一所,并其徒而处之,择有戒行者领其事”。
洪武十五年,设僧录司、僧纲司、僧正司、僧会司,分别负责国家、府、州、县四级寺院管理。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按照朱元璋的
意思,僧录司的僧官,是代表国家,也就是代表朱元璋来管理佛教的,而不是代表释迦摩尼来管理佛教的。
从这一点上来看,朱元璋或许是这样的心理:
老子也是一尊佛,管你们是应该的。
僧官主要职能,便是编制僧籍簿册(又名周知板册)与寺院花册。
僧籍簿册负责记录僧众信息,比如性别,籍贯,联系方式,家里几口,你算老几之类的。
当然,性别这一栏基本上可以忽略……
寺院花册负责记录的是寺院信息,比如寺院在哪个位置,啥时候建造的,是违规违章建筑,还是取得朝廷许可的,有多少徒子徒孙,有多少房子,几亩地,你也得记录清楚。
对于明初而言,兴修寺庙之风愈演愈烈,主要的推手不是民间,而是朝廷,具体来说,是朱元璋和他的众多儿子。
没错,藩王是兴建寺庙的主力,只要你翻开大明地图看看,但凡是分封有藩王的地方,那保准有寺庙,而且还不是一个。
便以朱元璋的第三个儿子朱棡来论,洪武十一年,朱棡就藩太原,到了太原之后,一边忙着盖自己的晋王府,一边主持修建太原府中的崇善寺。
按理说,在城里面修个寺庙,表达下支持老爹政策的态度也就够了,可朱棡不这样想,弄好了崇善寺之后,一看太原府周围,呀,还有几个寺庙呢。
像是蒙山的法华寺、天龙山的圣寿寺、崛围山的多福寺,他们穷的吊儿郎当,香火不够旺,没关系,自己出钱,帮他们整修。
搞定了太原府周围几座庙,朱棡还不满足,可是太原府周围也就这几个寺庙,都重修好了,咋办?
眼前没了,那就将目光放远一点……
朱棡的目光看得很远,几百里之外的宁武县马头山清居禅寺、汾州介休县兴王寺、绵山抱腹岩云峰寺……
可以说,晋王府对于太原府及其周边的寺庙,有着很大的影响。
正是因为一个个藩王如此疯狂,才导致佛教有了兴盛之势,朱允炆之所以选择建造报恩寺,而不是报恩观,那也是因为群众基础
在那里。
当然,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寺庙有钱。
朱允炆只从户部要了二十万两银子,如何都不可能完成三四百万银子的工程,缺口总得补上,主要是谁来补。
朝廷没钱,不意味着民间没钱。
藏富于民,是中国一贯的传统。
朱允炆不怕弄不起来工程,就算没人自觉,自己也是可以拉投资,拉赞助,朝廷主办的房地产项目,烂尾的毕竟是少数。
亏?
有几个房地产公司亏钱的?
天界寺主持道源是一个懂得把握机会的老僧,他很清楚,建寺立碑,是以大明英烈军士之名,是以忠军报国之名,是以流传万世之名而为。
换言之,未来的报恩寺,是大明帝国所有人尊崇,世代不失色的圣地,是无可代替的精神居所。
若是佛教可以在报恩寺中占据主导,那对于佛教未来的发展与兴旺,有着极大的好处。
这是天界寺的机会,也是中原佛教的机会!
道源紧张地看着朱允炆,希望得到他的允许,若此生可以完成如此伟业,他也可以含笑而去,侍奉佛祖去了。
朱允炆看着道源,眼神中带着几分笑意,道:“为善举出一份力,这是好事,朕没有理由拒绝,只不过,天界寺,能出多少?”
道源老脸放松下来,只要皇上点头,那一切都好说,略一思索,便言道:“每年二十万两银子,直至报恩寺与英烈碑完工,不知可否?”
二十万两,看似很多,但相对天界寺的财力而言,不过是轻松至极。
朱允炆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摇了摇头,道:“若只是每年二十万两,道录司恐怕也想出两份力气。”
道源老脸顿时不笑了,皇上这明摆着是坐地起价,打劫啊……
不过,若将报恩寺交给了那些牛鼻子老道,此消彼长之下,佛门的影响便会式微,而这个结果,是道源无法接受的。
“皇上,本僧想了想,天界寺愿为大报恩寺与英烈碑,每年供奉四十万两……”
道源说着,做了个佛礼。
http://www.cxzz958.com/damingwozhongshengchenglezhuyunwen/2813662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xzz958.com。鬼吹灯手机版阅读网址:m.cxzz9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