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爱民如子的皇帝
朱允炆极度渴望人丁增加,浩荡疆域的大明,满打满算只有六千多万人,这搁在后世,也就北上广三个地的人口。
只是生孩子不是下饺子,上午和面,中午就能下锅了,它需要时间。
朱允炆可以给大明时间,慢慢地来。
但给不了南京时间。
作为大明帝国的首都,南京现在的人口满打满算,还不到六十万(不计三大营),将这个数字与宋、元相比,可谓是寒酸至极。
北宋汴梁一百五十万人口,南宋临安一百二十万人口,元朝大都也有一百多万人口。
繁华是靠人支撑起来的。
可现在的南京……
好不容易借灾民入京师之策,吸纳了四万余人,劳心劳力安排就业、教育,为的就是让他们留在京师,将地方农户户籍转为南京城市户籍。
万一这些人都跑路回去种地了,这多少工程要停摆。
朱允炆继续劝道:“李老三,你父亲是做什么的?哦,佃农,爷爷呢?也是佃农,你们呢……看吧,大家都是佃农出身,这些年成了农户。你们希望孩子继续是农户,还是希望孩子能有其他出路?”
“其他出路?能有什么出路?”
一个农户低声嘟囔了一句。
李老三板着脸,刚想起身训斥,却被朱允炆用眼神制止,然后对那位农户说道:“回到故土,只有以农为生这一条路吧?可留在京师,孩子可以上学堂,若学问有成,还可进入仕途。”
“即便入不了仕途,也能识文断字,做个账房先生,贩点货物,进入书馆,成为匠人……让朕说,孩子想走哪一条路,可由着他们选。”
李老三有些吃惊地看着朱允炆,由着自个选?
这岂不是违背了太祖的户籍制?
不过想想这位,貌似没将祖制放在眼里过……
“为了孩子,我愿意留下来!”
一名农户表示道。
“我也留下来!”
“我们也留下。”
一些用户纷纷表态。
朱允炆欣慰地点了点头,看向一旁不出
声的农户,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回,回皇上,梁宝。”
“可是有什么难处?”
朱允炆和善地问道。
梁宝暗黄色的脸上浮现出了几分惊慌,低着头回道:“我,我父亲今年六十有三,腿脚不太好,他老人家一直在念叨回家……”
朱允炆沉默不语。
老人希望归家,这种心愿的力量是强大的,也是很难阻挡的,古人对故土的眷恋,是很多后世漂泊的人无法想象的。
死也要死在家乡,是他们用尽一生最后的执着。
朱允炆侧过身,对顾三审吩咐道:“去请个太医来,给梁宝的父亲看看,嗯,再安排一辆马车,腿脚不好,就莫要赶路回去了。”
顾三审答应,召过来人嘱托。
朱允炆看向梁宝,道:“你是个孝顺之人,朕很欣慰。无论是留还是回,朕都为有你,有你们这样的百姓感到骄傲。”
梁宝感动的无以复加,呜了一嗓子,便忍不住流泪,其他人也被朱允炆的关护所感动。
这是一个好皇帝,真正的爱民如子。
不久之后,这件事便传入灾民之中,无数灾民看到了太医给梁宝的父亲诊治,看到了马车栓在了梁宝家门口,看到了朱允炆命人贴出来的告示。
这应该是大明最短的告示:
告百姓:
留下来,朕欢迎。
若回去,朕送行。
原本争执与犹豫是去是留的百姓,在这一刻作出了决断:
留下来!
就连梁宝的父亲也改变了态度,不为其他,只为报恩。
皇上给的恩情,大于天。
事后户部统报,入京灾民四万六千余人,离京四千余人,朱允炆没有食言,亲至城外送行灾民。
朝廷动用水师船队,将这些人转运至北岸,自有车马接应。
这一日朝堂,户部夏元吉询问:“皇上,灾民不离京师,那其在县府之内的耕地如何处置?是收回朝廷另行分配,还是任由荒废?”
朱允炆思索了下,说道:“告诉在京所有
灾民,是他们的田依旧是他们的。但田地不可荒芜,可借鉴对中法,安排商人前往耕作,所收粮食可折为盐引,依旧免税三年。”
夏元吉听闻如此安排,便不再说什么。
朱允炆皱眉道:“朕听闻山西依旧有大量人口,人多地贫,有近一半人吃饭都成问题。不若自山西再向外迁移五十万人口,填北平三十万、开封十万,其他分散于荒芜之地吧。”
黄子澄有些担忧,出班道:“皇上,今年移民恐有些困难,户部一应支出已是划分,所剩钱粮不足以支持如此规模的人口迁移。”
朱允炆看着黄子澄,自信地说道:“很快户部就有钱粮了。”
开枝散叶,才能加快族群繁衍。
四百多万人口集聚在山西总不是个办法,现在的北平只有三十万人,不加点人进去,想发展什么都难。
北平屯点商卖之后,很多商户都为找不到人手发愁,甚至跑到几百里外去招人。现在给他们送过去一点人,种种地,开开荒,也好为日后迁都积累人气。
户部没钱?
不急。
自有人送钱、送粮来。
正月二十三日。
东水关,热闹更甚往日。
下南洋的商队终于抵达京师,朱植、沈一元、黄发财、王忠富等走出船舱,站在船头享受着这一刻众人的瞩目。
围在码头的除了民众之外,便是无数商家。
南洋有宝物,这些商户都是清楚的,但很多人对于南洋的富庶与宝物,只存在于“耳闻”,从未“一见”。
现在,有机会见识,谁愿意错过?
燕王朱棣、珉王朱耿、代王朱桂等人一袭便装,站在码头最前面,看着挥手的朱植一脸笑意。
晋商常千里、侯西域、常百业等人就站在藩王不远处,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一艘艘货船,鳞次栉比,竟无法看到尾巴。
“看来这些人在南洋所获颇丰。”
侯西域感慨道。
常千里深吸了一口气,道:“善于造势的可不止是我们啊,辽王身旁的那位男子,就是徽商沈一元吧?”
http://www.cxzz958.com/damingwozhongshengchenglezhuyunwen/2918028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xzz958.com。鬼吹灯手机版阅读网址:m.cxzz958.com
只是生孩子不是下饺子,上午和面,中午就能下锅了,它需要时间。
朱允炆可以给大明时间,慢慢地来。
但给不了南京时间。
作为大明帝国的首都,南京现在的人口满打满算,还不到六十万(不计三大营),将这个数字与宋、元相比,可谓是寒酸至极。
北宋汴梁一百五十万人口,南宋临安一百二十万人口,元朝大都也有一百多万人口。
繁华是靠人支撑起来的。
可现在的南京……
好不容易借灾民入京师之策,吸纳了四万余人,劳心劳力安排就业、教育,为的就是让他们留在京师,将地方农户户籍转为南京城市户籍。
万一这些人都跑路回去种地了,这多少工程要停摆。
朱允炆继续劝道:“李老三,你父亲是做什么的?哦,佃农,爷爷呢?也是佃农,你们呢……看吧,大家都是佃农出身,这些年成了农户。你们希望孩子继续是农户,还是希望孩子能有其他出路?”
“其他出路?能有什么出路?”
一个农户低声嘟囔了一句。
李老三板着脸,刚想起身训斥,却被朱允炆用眼神制止,然后对那位农户说道:“回到故土,只有以农为生这一条路吧?可留在京师,孩子可以上学堂,若学问有成,还可进入仕途。”
“即便入不了仕途,也能识文断字,做个账房先生,贩点货物,进入书馆,成为匠人……让朕说,孩子想走哪一条路,可由着他们选。”
李老三有些吃惊地看着朱允炆,由着自个选?
这岂不是违背了太祖的户籍制?
不过想想这位,貌似没将祖制放在眼里过……
“为了孩子,我愿意留下来!”
一名农户表示道。
“我也留下来!”
“我们也留下。”
一些用户纷纷表态。
朱允炆欣慰地点了点头,看向一旁不出
声的农户,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回,回皇上,梁宝。”
“可是有什么难处?”
朱允炆和善地问道。
梁宝暗黄色的脸上浮现出了几分惊慌,低着头回道:“我,我父亲今年六十有三,腿脚不太好,他老人家一直在念叨回家……”
朱允炆沉默不语。
老人希望归家,这种心愿的力量是强大的,也是很难阻挡的,古人对故土的眷恋,是很多后世漂泊的人无法想象的。
死也要死在家乡,是他们用尽一生最后的执着。
朱允炆侧过身,对顾三审吩咐道:“去请个太医来,给梁宝的父亲看看,嗯,再安排一辆马车,腿脚不好,就莫要赶路回去了。”
顾三审答应,召过来人嘱托。
朱允炆看向梁宝,道:“你是个孝顺之人,朕很欣慰。无论是留还是回,朕都为有你,有你们这样的百姓感到骄傲。”
梁宝感动的无以复加,呜了一嗓子,便忍不住流泪,其他人也被朱允炆的关护所感动。
这是一个好皇帝,真正的爱民如子。
不久之后,这件事便传入灾民之中,无数灾民看到了太医给梁宝的父亲诊治,看到了马车栓在了梁宝家门口,看到了朱允炆命人贴出来的告示。
这应该是大明最短的告示:
告百姓:
留下来,朕欢迎。
若回去,朕送行。
原本争执与犹豫是去是留的百姓,在这一刻作出了决断:
留下来!
就连梁宝的父亲也改变了态度,不为其他,只为报恩。
皇上给的恩情,大于天。
事后户部统报,入京灾民四万六千余人,离京四千余人,朱允炆没有食言,亲至城外送行灾民。
朝廷动用水师船队,将这些人转运至北岸,自有车马接应。
这一日朝堂,户部夏元吉询问:“皇上,灾民不离京师,那其在县府之内的耕地如何处置?是收回朝廷另行分配,还是任由荒废?”
朱允炆思索了下,说道:“告诉在京所有
灾民,是他们的田依旧是他们的。但田地不可荒芜,可借鉴对中法,安排商人前往耕作,所收粮食可折为盐引,依旧免税三年。”
夏元吉听闻如此安排,便不再说什么。
朱允炆皱眉道:“朕听闻山西依旧有大量人口,人多地贫,有近一半人吃饭都成问题。不若自山西再向外迁移五十万人口,填北平三十万、开封十万,其他分散于荒芜之地吧。”
黄子澄有些担忧,出班道:“皇上,今年移民恐有些困难,户部一应支出已是划分,所剩钱粮不足以支持如此规模的人口迁移。”
朱允炆看着黄子澄,自信地说道:“很快户部就有钱粮了。”
开枝散叶,才能加快族群繁衍。
四百多万人口集聚在山西总不是个办法,现在的北平只有三十万人,不加点人进去,想发展什么都难。
北平屯点商卖之后,很多商户都为找不到人手发愁,甚至跑到几百里外去招人。现在给他们送过去一点人,种种地,开开荒,也好为日后迁都积累人气。
户部没钱?
不急。
自有人送钱、送粮来。
正月二十三日。
东水关,热闹更甚往日。
下南洋的商队终于抵达京师,朱植、沈一元、黄发财、王忠富等走出船舱,站在船头享受着这一刻众人的瞩目。
围在码头的除了民众之外,便是无数商家。
南洋有宝物,这些商户都是清楚的,但很多人对于南洋的富庶与宝物,只存在于“耳闻”,从未“一见”。
现在,有机会见识,谁愿意错过?
燕王朱棣、珉王朱耿、代王朱桂等人一袭便装,站在码头最前面,看着挥手的朱植一脸笑意。
晋商常千里、侯西域、常百业等人就站在藩王不远处,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一艘艘货船,鳞次栉比,竟无法看到尾巴。
“看来这些人在南洋所获颇丰。”
侯西域感慨道。
常千里深吸了一口气,道:“善于造势的可不止是我们啊,辽王身旁的那位男子,就是徽商沈一元吧?”
http://www.cxzz958.com/damingwozhongshengchenglezhuyunwen/2918028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xzz958.com。鬼吹灯手机版阅读网址:m.cxzz9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