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马鞍山冶铁厂
对于朱允炆定下的盛世标准,许多官员理解粮食,理解文教,甚至是理解军强,却不理解钢铁产量。
钢铁的产量高低和盛世与否有什么关系,至于用它作为盛世的标准之一?
明代官员对于钢铁产量还不那么敏感。
确实,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钢铁产量增加一点,减少一点,似乎与日常生活关系不大,毕竟钢铁产量再低,买个锄头、菜刀还是可以买得到的,产量再高,我家也不需要太多铁器不是?
明代嘛,建筑行业不需要钢筋,钢材也不会进入房地产领域,民用需求量有限,打个铁锅、菜刀、镰刀,确实用不太多。
但钢铁的数量,确实关乎国力,关乎盛世。
这一日,工部尚书郑赐入宫。
朱允炆看着日渐苍老的郑赐,眼神中闪过一缕悲伤,让内侍搀扶着郑赐莫要行礼。
郑赐谢恩之后,腰有些佝偻。
朱允炆感叹:“郑爱卿,你这头发都白了啊。”
郑赐神情中带着自豪,平和地回道:“岁月催人老,又恰逢大时局,臣不敢不用心,头发白了,心尚有力。”
朱允炆凝重地点了点头,说:“朕已经下了调令,宋礼不日会返回京师,工部的摊子太大,你年事已高,就不要这么强撑着了。”
“皇上……”
郑赐有些着急,皇上这是要让自己致仕吗?
朱允炆摆了摆手,安抚道:“你莫要多想,以你的贡献,工部尚书始终是你的,无人可代。只是朕也不忍你操劳过度,夜夜熬灯,等宋礼回来,你就专门负责管理铁船事宜吧,其他的事,交给宋礼去办,他是年轻人,熬得住。”
郑赐感动不已,又想下跪。
朱允炆走出拦住,看着郑赐灰白的眉毛,拍了拍郑赐苍老的手,叮嘱道:“大明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强盛,你可要陪着朕,看十年、二十年后大明是何模样!”
郑赐眼眶湿润,面对真性情的皇帝,保证着:“臣一定好好活着,陪陛下看咱大明更强盛。”
朱允炆点了点头,赐座之后,回到桌案后坐了下来,抽出一份文书:“蒸汽机在造船上的应用越发娴熟,匠学院、工程机械院、二炮局的匠人借助蒸汽机,设计了众多工具,现如今蒸汽机铁船制造的效率大幅提升,平均四个月制一艘纯铁船,这个结果是可喜的。”
郑赐很是欣慰:“皇上,纯铁船在抗风浪,抗撞击,防火攻等方面,可谓强大。现如今,类大福船的纯铁船已开始批量生产,仅龙江船厂,就同时有八个船坞制造纯铁船,马鞍山船厂十六个船坞,全部制纯铁船,相信再过半年,水师便可以陆续接收纯铁蒸汽机船只。”
朱允炆对这个结果很是满意:“纯铁船搭配蒸汽机,水师才有纵横四洋的资本。只不过,务必关照好匠人,这些匠人可都是宝,不可使役过度,工部需多留意。”
郑赐连忙答应。
朱允炆拿出另一份文书,看了看有些疲态的郑赐,又放在了桌案上:“船厂但有困难,皆可奏报。”
郑赐摇头:“目前并无困难。”
朱允炆笑着,让内侍送郑赐离开,然后翻开桌案上的文书,眉头紧锁。
这一份文书是骑炮兵营的宣青书写的,文笔倒是柔和,但指向却很清楚:
二炮局不给火器,我们训练跟不上。
朱允炆询问二炮局,二炮局的回答是,生铁跟不上,制造速度缓慢。询问工部,算了,郑赐已经够累了,再让他操心这档子事实在是太为难他了。
陶增光、胡元澄也着急,二炮局用铁最初是不紧张的,可随着铁船制造大爆发,加上匠学院大量制造蒸汽机,这里面的用铁量一个比一个高,截流了二炮局的用铁。
匠学院说蒸汽机优先,要铁。
船厂说制造铁船紧要,要铁。
二炮局还没张嘴,兵仗局、科技局又开始瓜分,等轮到二炮局时,铁已经不多了。要不是二炮局事关火器制造,皇上又经常到后湖钓鱼,估计二炮局的那一份都被瓜分了。
事情查来查去,并不是谁的问题,而是大明铁产量跟不上的问题。
朱允炆揉了揉眉心,对这个问题也有些头疼。
大明要建造基础工业,就必须有大量的钢铁作为支撑,可偏偏大明的钢铁产量增幅有限,跟不上日益增长的需求,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
想想也是,一艘纯铁船,足够制造几十门神机炮了,加上蒸汽机及其配套,吃下的钢铁可不在少数。
此外,军队推行火器化改造,新式火铳大量生产,神机炮、虎蹲炮大量生产,这些都需要铁来支撑。
需求一下子增长了十几倍,可铁矿开采量、冶炼量却只增长了三倍,实在是没办法。当库存耗尽,全都依靠新开采、新冶炼补充时,钢铁不足的问题立马暴露出来,成为了水桶中的短板。
前些日子,匠学院找到了新型的开矿办法,借助小型蒸汽机提供动力,实现快速打孔,通过合理布孔,填充火药的冲击力实现铁矿开采,效率确实增加许多。
这种办法如今只应用于几座完全由朝廷控制的铁矿之中,毕竟火药不能外流。可以说,铁矿开采已经不成问题,成问题的是冶炼环节。
就在朱允炆发愁不已的时候,马鞍山冶铁厂的郎中送来了一封奏折,正是这封奏折,让陷入困境之中的冶炼问题得到了解决。
七月初,朱允炆与刚回京的工部侍郎宋礼、二炮局胡元澄、匠学院院长公输巧乘蒸汽机船出京,前往南京上游的马鞍山冶铁厂。
百余里的路程,对于几次改进后的蒸汽机船只而言,只用了两个时辰便已抵达。
马鞍山冶铁厂建立虽然只有两年,却聚集了大量有经验的冶铁匠人,是工部直接控制、直抓的大型冶铁厂,其主官是工部虞部的郎中,副手为员外郎。
郎中名为马望,员外郎为刘麟,马望是科举出身,国子监结业,善于组织,善于管理。刘麟是冶炼匠人,年仅二十七岁,却已成为了马鞍山冶铁厂的主官,其父亲、祖父,都是冶炼匠人,深得传承。
守卫拦住了朱允炆等人的去路,马鞍山冶铁厂闲人免进。
没办法,一个个朴素打扮,也不像是官。
宋礼拿出了腰牌,工部侍郎的通行证还是很管用的,军士不敢阻拦。
朱允炆看向远处的高炉,指了指:“直接去那里看看吧。”
宋礼、胡元澄、公输巧等人自是应从。
汤不平护卫在侧,行过二百步左右,至一冶炼厂区,有栅栏防护,军士值守,验腰牌出入。
朱允炆很是满意,无规矩不成方圆,这里管理森严一点也好,毕竟是朝廷寄予众望的冶炼基地。
勘验身份后,朱允炆一行人终进入内部。
此时马望已得到消息,匆匆赶来,原以为是礼部侍郎来了,定睛一看,直接跪倒在地,我的乖乖,不就是上了一封文书,怎么还惊动皇上了。
“起来说话。”
朱允炆抬手。
马望笑着起身,站立一旁,丝毫不见紧张:“皇上可是为了那大鉴炉而来?”
“这一看就是国子监出身。”
公输巧笑着打趣。
胡元澄、宋礼连连点头称是。
纯碎科举出身的官员见到朱允炆,不是诚惶诚恐,就是先拍一顿,像是直入主题,目的性很强的,多数是国子监磨出来的。
国子监的监生都清楚朱允炆的性情,皇上不喜欢弯弯绕绕,直入主题,大家都节省时间。和朱允炆打交道与和官员打交道,是两码事,需要采取两种不同的策略。
“公输院长,我是五年时于国子监结业,当初还上过院长的课,可惜高深莫测,非我等可学,这才转修了农学、商学。”
马望接过话。
公输巧看向朱允炆,有些疑惑:“皇上,人才应人尽其用,他修农商,为何进入了马鞍山冶铁厂?”
朱允炆哈哈大笑:“公输先生可不要被他欺骗了,他修习农商不虚,可他最擅的还是组织与管理。这马鞍山冶铁厂可不好管啊,你告诉公输先生,这里有多少人?”
马望不假思索:“目前马鞍山冶铁厂有冶铁匠人三百二十七,协助军士九百二十四,协助农夫二百七十五。此外,还与大小官员二十四人,后勤辎重人员五十八……”
人员的管理是最复杂的,想要让一个个人员从混乱无序到井然有序,除了基本的服从外,还必须有高明的管理、分工与协作。
这马望擅长的就是这一点,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有序管理。
“带我们去看看大鉴炉吧,若真如你们所言,那将是大功劳!”
朱允炆很是期待。
马望引着朱允炆等人走入冶炼区,召来刘麟,主动说:“臣对冶炼之事了解并不多,这大鉴炉是刘麟带匠人搭建,还是由他来说更为合适。”
朱允炆看着脸上一片片白的刘麟,微微点头:“朕听过你的名字,郑尚书说你技艺惊人,冶铁质量高其他人一头,今日就让朕开开眼,看看你们打造的大鉴炉到底如何。”
http://www.cxzz958.com/damingwozhongshengchenglezhuyunwen/3576014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xzz958.com。鬼吹灯手机版阅读网址:m.cxzz958.com
钢铁的产量高低和盛世与否有什么关系,至于用它作为盛世的标准之一?
明代官员对于钢铁产量还不那么敏感。
确实,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钢铁产量增加一点,减少一点,似乎与日常生活关系不大,毕竟钢铁产量再低,买个锄头、菜刀还是可以买得到的,产量再高,我家也不需要太多铁器不是?
明代嘛,建筑行业不需要钢筋,钢材也不会进入房地产领域,民用需求量有限,打个铁锅、菜刀、镰刀,确实用不太多。
但钢铁的数量,确实关乎国力,关乎盛世。
这一日,工部尚书郑赐入宫。
朱允炆看着日渐苍老的郑赐,眼神中闪过一缕悲伤,让内侍搀扶着郑赐莫要行礼。
郑赐谢恩之后,腰有些佝偻。
朱允炆感叹:“郑爱卿,你这头发都白了啊。”
郑赐神情中带着自豪,平和地回道:“岁月催人老,又恰逢大时局,臣不敢不用心,头发白了,心尚有力。”
朱允炆凝重地点了点头,说:“朕已经下了调令,宋礼不日会返回京师,工部的摊子太大,你年事已高,就不要这么强撑着了。”
“皇上……”
郑赐有些着急,皇上这是要让自己致仕吗?
朱允炆摆了摆手,安抚道:“你莫要多想,以你的贡献,工部尚书始终是你的,无人可代。只是朕也不忍你操劳过度,夜夜熬灯,等宋礼回来,你就专门负责管理铁船事宜吧,其他的事,交给宋礼去办,他是年轻人,熬得住。”
郑赐感动不已,又想下跪。
朱允炆走出拦住,看着郑赐灰白的眉毛,拍了拍郑赐苍老的手,叮嘱道:“大明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强盛,你可要陪着朕,看十年、二十年后大明是何模样!”
郑赐眼眶湿润,面对真性情的皇帝,保证着:“臣一定好好活着,陪陛下看咱大明更强盛。”
朱允炆点了点头,赐座之后,回到桌案后坐了下来,抽出一份文书:“蒸汽机在造船上的应用越发娴熟,匠学院、工程机械院、二炮局的匠人借助蒸汽机,设计了众多工具,现如今蒸汽机铁船制造的效率大幅提升,平均四个月制一艘纯铁船,这个结果是可喜的。”
郑赐很是欣慰:“皇上,纯铁船在抗风浪,抗撞击,防火攻等方面,可谓强大。现如今,类大福船的纯铁船已开始批量生产,仅龙江船厂,就同时有八个船坞制造纯铁船,马鞍山船厂十六个船坞,全部制纯铁船,相信再过半年,水师便可以陆续接收纯铁蒸汽机船只。”
朱允炆对这个结果很是满意:“纯铁船搭配蒸汽机,水师才有纵横四洋的资本。只不过,务必关照好匠人,这些匠人可都是宝,不可使役过度,工部需多留意。”
郑赐连忙答应。
朱允炆拿出另一份文书,看了看有些疲态的郑赐,又放在了桌案上:“船厂但有困难,皆可奏报。”
郑赐摇头:“目前并无困难。”
朱允炆笑着,让内侍送郑赐离开,然后翻开桌案上的文书,眉头紧锁。
这一份文书是骑炮兵营的宣青书写的,文笔倒是柔和,但指向却很清楚:
二炮局不给火器,我们训练跟不上。
朱允炆询问二炮局,二炮局的回答是,生铁跟不上,制造速度缓慢。询问工部,算了,郑赐已经够累了,再让他操心这档子事实在是太为难他了。
陶增光、胡元澄也着急,二炮局用铁最初是不紧张的,可随着铁船制造大爆发,加上匠学院大量制造蒸汽机,这里面的用铁量一个比一个高,截流了二炮局的用铁。
匠学院说蒸汽机优先,要铁。
船厂说制造铁船紧要,要铁。
二炮局还没张嘴,兵仗局、科技局又开始瓜分,等轮到二炮局时,铁已经不多了。要不是二炮局事关火器制造,皇上又经常到后湖钓鱼,估计二炮局的那一份都被瓜分了。
事情查来查去,并不是谁的问题,而是大明铁产量跟不上的问题。
朱允炆揉了揉眉心,对这个问题也有些头疼。
大明要建造基础工业,就必须有大量的钢铁作为支撑,可偏偏大明的钢铁产量增幅有限,跟不上日益增长的需求,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
想想也是,一艘纯铁船,足够制造几十门神机炮了,加上蒸汽机及其配套,吃下的钢铁可不在少数。
此外,军队推行火器化改造,新式火铳大量生产,神机炮、虎蹲炮大量生产,这些都需要铁来支撑。
需求一下子增长了十几倍,可铁矿开采量、冶炼量却只增长了三倍,实在是没办法。当库存耗尽,全都依靠新开采、新冶炼补充时,钢铁不足的问题立马暴露出来,成为了水桶中的短板。
前些日子,匠学院找到了新型的开矿办法,借助小型蒸汽机提供动力,实现快速打孔,通过合理布孔,填充火药的冲击力实现铁矿开采,效率确实增加许多。
这种办法如今只应用于几座完全由朝廷控制的铁矿之中,毕竟火药不能外流。可以说,铁矿开采已经不成问题,成问题的是冶炼环节。
就在朱允炆发愁不已的时候,马鞍山冶铁厂的郎中送来了一封奏折,正是这封奏折,让陷入困境之中的冶炼问题得到了解决。
七月初,朱允炆与刚回京的工部侍郎宋礼、二炮局胡元澄、匠学院院长公输巧乘蒸汽机船出京,前往南京上游的马鞍山冶铁厂。
百余里的路程,对于几次改进后的蒸汽机船只而言,只用了两个时辰便已抵达。
马鞍山冶铁厂建立虽然只有两年,却聚集了大量有经验的冶铁匠人,是工部直接控制、直抓的大型冶铁厂,其主官是工部虞部的郎中,副手为员外郎。
郎中名为马望,员外郎为刘麟,马望是科举出身,国子监结业,善于组织,善于管理。刘麟是冶炼匠人,年仅二十七岁,却已成为了马鞍山冶铁厂的主官,其父亲、祖父,都是冶炼匠人,深得传承。
守卫拦住了朱允炆等人的去路,马鞍山冶铁厂闲人免进。
没办法,一个个朴素打扮,也不像是官。
宋礼拿出了腰牌,工部侍郎的通行证还是很管用的,军士不敢阻拦。
朱允炆看向远处的高炉,指了指:“直接去那里看看吧。”
宋礼、胡元澄、公输巧等人自是应从。
汤不平护卫在侧,行过二百步左右,至一冶炼厂区,有栅栏防护,军士值守,验腰牌出入。
朱允炆很是满意,无规矩不成方圆,这里管理森严一点也好,毕竟是朝廷寄予众望的冶炼基地。
勘验身份后,朱允炆一行人终进入内部。
此时马望已得到消息,匆匆赶来,原以为是礼部侍郎来了,定睛一看,直接跪倒在地,我的乖乖,不就是上了一封文书,怎么还惊动皇上了。
“起来说话。”
朱允炆抬手。
马望笑着起身,站立一旁,丝毫不见紧张:“皇上可是为了那大鉴炉而来?”
“这一看就是国子监出身。”
公输巧笑着打趣。
胡元澄、宋礼连连点头称是。
纯碎科举出身的官员见到朱允炆,不是诚惶诚恐,就是先拍一顿,像是直入主题,目的性很强的,多数是国子监磨出来的。
国子监的监生都清楚朱允炆的性情,皇上不喜欢弯弯绕绕,直入主题,大家都节省时间。和朱允炆打交道与和官员打交道,是两码事,需要采取两种不同的策略。
“公输院长,我是五年时于国子监结业,当初还上过院长的课,可惜高深莫测,非我等可学,这才转修了农学、商学。”
马望接过话。
公输巧看向朱允炆,有些疑惑:“皇上,人才应人尽其用,他修农商,为何进入了马鞍山冶铁厂?”
朱允炆哈哈大笑:“公输先生可不要被他欺骗了,他修习农商不虚,可他最擅的还是组织与管理。这马鞍山冶铁厂可不好管啊,你告诉公输先生,这里有多少人?”
马望不假思索:“目前马鞍山冶铁厂有冶铁匠人三百二十七,协助军士九百二十四,协助农夫二百七十五。此外,还与大小官员二十四人,后勤辎重人员五十八……”
人员的管理是最复杂的,想要让一个个人员从混乱无序到井然有序,除了基本的服从外,还必须有高明的管理、分工与协作。
这马望擅长的就是这一点,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有序管理。
“带我们去看看大鉴炉吧,若真如你们所言,那将是大功劳!”
朱允炆很是期待。
马望引着朱允炆等人走入冶炼区,召来刘麟,主动说:“臣对冶炼之事了解并不多,这大鉴炉是刘麟带匠人搭建,还是由他来说更为合适。”
朱允炆看着脸上一片片白的刘麟,微微点头:“朕听过你的名字,郑尚书说你技艺惊人,冶铁质量高其他人一头,今日就让朕开开眼,看看你们打造的大鉴炉到底如何。”
http://www.cxzz958.com/damingwozhongshengchenglezhuyunwen/3576014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xzz958.com。鬼吹灯手机版阅读网址:m.cxzz9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