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四十四章 朝堂大调整,造价司
建文十二年,四月。
随着工部老尚书郑赐的去世,朱允炆伤感之余,终于开始对堂官开始了大规模调整。
新的工部尚书不是一位,而是两位。
黄福,宋礼。
这个结果并没有太出人意料,毕竟宋礼早年间疏浚黄河,后主导会通河工程,为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打下了基础,这些年来又先后参与了吴淞江、汾河、淮河、涡河等疏浚工程,常年在外奔波,其付出众人有目共睹。
郑赐在临终之前,也向朱允炆举荐宋礼接任工部尚书。
至于黄福,虽然没有宋礼在外的辛劳,但自郑赐身体不好之后,一直操劳工部事宜,营造新都、龙江造船厂、马鞍山造船厂、清江造船厂、一干大型粮仓等等背后都有工部的影子,而这些都需要黄福来处理。
双尚书的存在并不算什么稀奇,洪武朝时工部尚书最多的时候七个之多。
老朱当年那么做,更多的是因为不清楚谁是真正的人才,搁在砥砺石上磨一磨看看,一看不行就丢了,期间并没有明确的职权划分。
朱允炆为了避免职权重叠,出现相互推诿、责任不清等问题,明确规定宋礼主天下河务,黄福主天下营造。
但凡河流、湖泊、挖井、改道等问题,找宋礼。
但凡建造宫殿房屋,打造船只,各类矿场,道路等等,归黄福主管。
工部的调整刚刚完成,吏部尚书蹇义因母亲过世,请旨奔丧守孝三年,朱允炆应允,提拔杨溥代理吏部尚书。
都察院左都御史戴德彝尚不到五十,右都御史练子宁只有四十五六,皆是清廉之人,干臣能臣,主导了洪武二十年的精简机构,分流人员,裁去官、吏、杂役合计三千余,为朝廷节省了大量财政,朱允炆并没有作调整,但将一向刚正、敢斗勋贵的宋正臣提拔为了副都御史。
有了宋正臣的加入,都察院在治理官场,清查***等事上将更得心应手,也更为凌厉。
礼部,董伦请旨致仕。
朱允炆并不舍得这个老人,但董伦实在是干不动了,本身就上了年纪,加上一直劳累礼部、国子监的事,若不是李志刚等人帮着,怕早就累坏了。
经过内阁商讨,最终决定提国子监祭酒李志刚为礼部尚书,胡嫈接任国子监祭酒,叶灵儿升国子监司业。
李志刚、胡嫈的调整并没有引起官员的异议,但叶灵儿升任国子监司业却让不少官员反对。
一个女子当儒学院的教授已经够出格了,升任儒学院副院长更惊天地的了,现在还升任司业,这是要泣鬼神吗?
是不是过几年,叶灵儿将会成为国子监有史以来第一任女祭酒?
面对这些质疑,朱允炆在朝堂之上喊道:「谁能在才学、能力上胜过叶灵儿,便委任谁去做司业,诸位谁愿与其公开比拼,朕愿为公正人。若没这个底气与能力,弱人一等,又何必心高气傲攻讦不满?」
「朕自登基之初便提到过猫论,要求朝廷不拘一格降人才,思想变迁十余年,难道诸位还不清楚大明需要的是抓老鼠的猫,不是抓老鼠的黑猫、白猫、花猫!莫说叶灵儿只是一介女子,纵是十余岁孩童,但有智慧可处理国子监一干事宜,朕也用他!」
刑部尚书位置并没有调整,但刑部侍郎因过错被朱允炆贬官外地,将国子监出来的王淮调入,做了刑部侍郎。
夏原吉稳住户部尚书位,没有人可以在短时间内取代他的位置。但自国子监数学院进修、结业过的郭琏,在西疆多年的周忱都被调了回来,担任户部侍郎,成为了夏原吉的左右手。
杨荣于建文十一年便接任了兵部尚书,宣青书因军功累累,升任了兵部侍郎。
与此同时,刘长阁以年纪大了,护卫能力与感知能力下降为由,请旨致去安全局指挥使。朱允炆挽留再三,最终点头,提拔庞焕为安全局新一任安全局指挥使。
这个位置原本应该属于汤不平,但汤不平坚决不受。
汤不平的专长是武斗,不是用脑。如今大明外敌少了,白莲教也被打压得不敢抬头,接下来的内治才是重点,而这更需要情报分析,文书整理,放大细节,厘清脉络,而这是庞焕的特长。
经过为期两个月一连串的人事调整,大明无论是朝堂还是地方,都出现了一批相对年轻的干臣,洪武时期白首居多的场景是已不复存在,大部分官员在三十五岁至五十五岁之间。
五月下旬。
工部尚书黄福联合国子监匠学院上书,请旨开建北京至通州段铁路。
朱允炆召集官员商议。
内阁解缙、杨士奇、铁铉仔细分析之后,表态支持。
朱允炆审视着铁路舆图,相对于北京至宣府、大同、沈阳等方向,北京到通州的道路勘察更容易实现,路程也不算远,总里程五十五里。
工部提出优先建造北京至通州铁路是有充分考虑的,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也是南方粮食漕运过来的终点。
但通州毕竟不是北京,想要将通州的粮食运到北京来,必须借助大量民力运输,主要的运输方式便是马车、推车。
不到六十里路,还是混凝土道路,人工运输一趟需要一日,回去又需要一日,这也就意味着两日一波人运输一次粮。
为了提升粮食、货物运输速度,同时考虑到北京南下的便捷,在北京与通州铺筑铁路便提升日程。
黄福肃然道:「北京至通州铁路一旦开通,粮食等物资单程运输将缩短至半个时辰,最多也不会超过一个时辰。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民力,还将最大程度上保障粮食等物资的供应……」
夏原吉知道这条路非修不可,一是进一步检验铁路、火车性能,二是培养新一批铺筑铁路的人才,三是完善铁路相关产业在北京的建设。
说到底,这一条铁路和金陵的铁路一样,都是服务于后续规划。
夏原吉问出了一个关键问题:「需要多少钱钞?」
黄福认真地说:「按照金陵铁路修筑花销,一里铁路需钱钞三万贯,五十五里,合一百六十五万贯。」
夏原吉听得有些心疼。
如此多的钱财,就为了这一点路,到底值不值得……
夏原吉思忖一番,沉声道:「铁路修筑是国之大计,户部本该全力支持。然铁路耗费实在过大,当引入各种手段,节省开支。京通铁路可行,但户部只能出一百万贯。」
黄福有些着急,连忙说:「夏尚书,铁路耗费何其多,不仅要征用土地,发给百姓赔偿,安置百姓,还需购置大量铁石,需征调大量民力分班劳作……纵万千节省,最多节省十万贯,也不可能省去六十五万贯。」
夏原吉摇头:「未来要修的铁路多,若不将花销降低下来,每一里铁路张口便是三万贯,朝廷要修万里铁路,岂不是需要三万万贯?如此海量的财政,朝廷很难拿出来。」
黄福看向周昌。
匠学院院长周昌思索片刻,对夏原吉认真地说:「这样吧,国子监重新梳理施工工序,最大限度节省花销,若依旧无法控制在一百万贯以内,户部应再给与支持。」
夏原吉没有给后路,干脆地拒绝:「京通铁路户部只拨给一百万贯,剩下不足你们自己想办法。」
周昌、黄福无奈只好看向朱允炆。
朱允炆看了看夏原吉,明白他的担忧,对黄福、周昌等人表示
:「铁路是未来基建最重要的事,然造价确实惊人。你们需要想尽办法缩减成本,同时确保修筑质量。」
黄福、周昌无奈,但也只好答应。
其实两人也清楚,一旦铁路开建朝廷必然不可能允许其烂尾,后续缺额的钱自然会补充上来。但铁路造价居高不下的问题是现实,以朝廷目前的财力来论,一年支给铁路的钱财还不够铺筑二百里路的,想要将铁路修个四通八达,贯通主要城镇,需要的钱财将是天文数字。
如同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就成了国子监与工部必须解决的问题。经过商议之后,工部负责降低施工阶段、基础夯实、物料运输等方面成本,国子监负责解决采矿、冶铁、铸造、火车制造等方面的成本问题。
为此,工部与国子监抽调了一批人,负责工程造价管理,名为造价司。
造价司的出现,标志着大明工程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粗放的管理开始退场,精细化管理进入工程领域。
而在不久之后,造价司所取得的降低成本效果将震惊朝廷,并被引入至造船厂、矿场、草原城墙筑造等等领域。
蒸汽机喷薄着黑烟,远处的大陆越来越清晰。
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等人站在甲板上,盯着远处的大陆,一个个眼神中充满惊喜。
经过惊涛骇浪,劫后余生,终是有惊无险地来到了这里!
这里将是大明燕国!
朱能下达了减速的命令,船队将会沿着海岸线向北,找寻东平城东部,适合登陆、停泊的天然港口。
朱棣给那里起了个名字:日月港。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
http://www.cxzz958.com/damingwozhongshengchenglezhuyunwen/3949859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xzz958.com。鬼吹灯手机版阅读网址:m.cxzz958.com
随着工部老尚书郑赐的去世,朱允炆伤感之余,终于开始对堂官开始了大规模调整。
新的工部尚书不是一位,而是两位。
黄福,宋礼。
这个结果并没有太出人意料,毕竟宋礼早年间疏浚黄河,后主导会通河工程,为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打下了基础,这些年来又先后参与了吴淞江、汾河、淮河、涡河等疏浚工程,常年在外奔波,其付出众人有目共睹。
郑赐在临终之前,也向朱允炆举荐宋礼接任工部尚书。
至于黄福,虽然没有宋礼在外的辛劳,但自郑赐身体不好之后,一直操劳工部事宜,营造新都、龙江造船厂、马鞍山造船厂、清江造船厂、一干大型粮仓等等背后都有工部的影子,而这些都需要黄福来处理。
双尚书的存在并不算什么稀奇,洪武朝时工部尚书最多的时候七个之多。
老朱当年那么做,更多的是因为不清楚谁是真正的人才,搁在砥砺石上磨一磨看看,一看不行就丢了,期间并没有明确的职权划分。
朱允炆为了避免职权重叠,出现相互推诿、责任不清等问题,明确规定宋礼主天下河务,黄福主天下营造。
但凡河流、湖泊、挖井、改道等问题,找宋礼。
但凡建造宫殿房屋,打造船只,各类矿场,道路等等,归黄福主管。
工部的调整刚刚完成,吏部尚书蹇义因母亲过世,请旨奔丧守孝三年,朱允炆应允,提拔杨溥代理吏部尚书。
都察院左都御史戴德彝尚不到五十,右都御史练子宁只有四十五六,皆是清廉之人,干臣能臣,主导了洪武二十年的精简机构,分流人员,裁去官、吏、杂役合计三千余,为朝廷节省了大量财政,朱允炆并没有作调整,但将一向刚正、敢斗勋贵的宋正臣提拔为了副都御史。
有了宋正臣的加入,都察院在治理官场,清查***等事上将更得心应手,也更为凌厉。
礼部,董伦请旨致仕。
朱允炆并不舍得这个老人,但董伦实在是干不动了,本身就上了年纪,加上一直劳累礼部、国子监的事,若不是李志刚等人帮着,怕早就累坏了。
经过内阁商讨,最终决定提国子监祭酒李志刚为礼部尚书,胡嫈接任国子监祭酒,叶灵儿升国子监司业。
李志刚、胡嫈的调整并没有引起官员的异议,但叶灵儿升任国子监司业却让不少官员反对。
一个女子当儒学院的教授已经够出格了,升任儒学院副院长更惊天地的了,现在还升任司业,这是要泣鬼神吗?
是不是过几年,叶灵儿将会成为国子监有史以来第一任女祭酒?
面对这些质疑,朱允炆在朝堂之上喊道:「谁能在才学、能力上胜过叶灵儿,便委任谁去做司业,诸位谁愿与其公开比拼,朕愿为公正人。若没这个底气与能力,弱人一等,又何必心高气傲攻讦不满?」
「朕自登基之初便提到过猫论,要求朝廷不拘一格降人才,思想变迁十余年,难道诸位还不清楚大明需要的是抓老鼠的猫,不是抓老鼠的黑猫、白猫、花猫!莫说叶灵儿只是一介女子,纵是十余岁孩童,但有智慧可处理国子监一干事宜,朕也用他!」
刑部尚书位置并没有调整,但刑部侍郎因过错被朱允炆贬官外地,将国子监出来的王淮调入,做了刑部侍郎。
夏原吉稳住户部尚书位,没有人可以在短时间内取代他的位置。但自国子监数学院进修、结业过的郭琏,在西疆多年的周忱都被调了回来,担任户部侍郎,成为了夏原吉的左右手。
杨荣于建文十一年便接任了兵部尚书,宣青书因军功累累,升任了兵部侍郎。
与此同时,刘长阁以年纪大了,护卫能力与感知能力下降为由,请旨致去安全局指挥使。朱允炆挽留再三,最终点头,提拔庞焕为安全局新一任安全局指挥使。
这个位置原本应该属于汤不平,但汤不平坚决不受。
汤不平的专长是武斗,不是用脑。如今大明外敌少了,白莲教也被打压得不敢抬头,接下来的内治才是重点,而这更需要情报分析,文书整理,放大细节,厘清脉络,而这是庞焕的特长。
经过为期两个月一连串的人事调整,大明无论是朝堂还是地方,都出现了一批相对年轻的干臣,洪武时期白首居多的场景是已不复存在,大部分官员在三十五岁至五十五岁之间。
五月下旬。
工部尚书黄福联合国子监匠学院上书,请旨开建北京至通州段铁路。
朱允炆召集官员商议。
内阁解缙、杨士奇、铁铉仔细分析之后,表态支持。
朱允炆审视着铁路舆图,相对于北京至宣府、大同、沈阳等方向,北京到通州的道路勘察更容易实现,路程也不算远,总里程五十五里。
工部提出优先建造北京至通州铁路是有充分考虑的,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也是南方粮食漕运过来的终点。
但通州毕竟不是北京,想要将通州的粮食运到北京来,必须借助大量民力运输,主要的运输方式便是马车、推车。
不到六十里路,还是混凝土道路,人工运输一趟需要一日,回去又需要一日,这也就意味着两日一波人运输一次粮。
为了提升粮食、货物运输速度,同时考虑到北京南下的便捷,在北京与通州铺筑铁路便提升日程。
黄福肃然道:「北京至通州铁路一旦开通,粮食等物资单程运输将缩短至半个时辰,最多也不会超过一个时辰。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民力,还将最大程度上保障粮食等物资的供应……」
夏原吉知道这条路非修不可,一是进一步检验铁路、火车性能,二是培养新一批铺筑铁路的人才,三是完善铁路相关产业在北京的建设。
说到底,这一条铁路和金陵的铁路一样,都是服务于后续规划。
夏原吉问出了一个关键问题:「需要多少钱钞?」
黄福认真地说:「按照金陵铁路修筑花销,一里铁路需钱钞三万贯,五十五里,合一百六十五万贯。」
夏原吉听得有些心疼。
如此多的钱财,就为了这一点路,到底值不值得……
夏原吉思忖一番,沉声道:「铁路修筑是国之大计,户部本该全力支持。然铁路耗费实在过大,当引入各种手段,节省开支。京通铁路可行,但户部只能出一百万贯。」
黄福有些着急,连忙说:「夏尚书,铁路耗费何其多,不仅要征用土地,发给百姓赔偿,安置百姓,还需购置大量铁石,需征调大量民力分班劳作……纵万千节省,最多节省十万贯,也不可能省去六十五万贯。」
夏原吉摇头:「未来要修的铁路多,若不将花销降低下来,每一里铁路张口便是三万贯,朝廷要修万里铁路,岂不是需要三万万贯?如此海量的财政,朝廷很难拿出来。」
黄福看向周昌。
匠学院院长周昌思索片刻,对夏原吉认真地说:「这样吧,国子监重新梳理施工工序,最大限度节省花销,若依旧无法控制在一百万贯以内,户部应再给与支持。」
夏原吉没有给后路,干脆地拒绝:「京通铁路户部只拨给一百万贯,剩下不足你们自己想办法。」
周昌、黄福无奈只好看向朱允炆。
朱允炆看了看夏原吉,明白他的担忧,对黄福、周昌等人表示
:「铁路是未来基建最重要的事,然造价确实惊人。你们需要想尽办法缩减成本,同时确保修筑质量。」
黄福、周昌无奈,但也只好答应。
其实两人也清楚,一旦铁路开建朝廷必然不可能允许其烂尾,后续缺额的钱自然会补充上来。但铁路造价居高不下的问题是现实,以朝廷目前的财力来论,一年支给铁路的钱财还不够铺筑二百里路的,想要将铁路修个四通八达,贯通主要城镇,需要的钱财将是天文数字。
如同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就成了国子监与工部必须解决的问题。经过商议之后,工部负责降低施工阶段、基础夯实、物料运输等方面成本,国子监负责解决采矿、冶铁、铸造、火车制造等方面的成本问题。
为此,工部与国子监抽调了一批人,负责工程造价管理,名为造价司。
造价司的出现,标志着大明工程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粗放的管理开始退场,精细化管理进入工程领域。
而在不久之后,造价司所取得的降低成本效果将震惊朝廷,并被引入至造船厂、矿场、草原城墙筑造等等领域。
蒸汽机喷薄着黑烟,远处的大陆越来越清晰。
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等人站在甲板上,盯着远处的大陆,一个个眼神中充满惊喜。
经过惊涛骇浪,劫后余生,终是有惊无险地来到了这里!
这里将是大明燕国!
朱能下达了减速的命令,船队将会沿着海岸线向北,找寻东平城东部,适合登陆、停泊的天然港口。
朱棣给那里起了个名字:日月港。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
http://www.cxzz958.com/damingwozhongshengchenglezhuyunwen/3949859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xzz958.com。鬼吹灯手机版阅读网址:m.cxzz9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