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娱回忆录(6)
杨道仪从事房地产买卖的介绍
把那些荒置的近郊山岗,同友人合股买过来,划分为若干地段,再由股东认购。
小学期间,我和新弟都在学校寄宿,后来怕在学校受纵容(碍于校长子女,不便苛责),乃将新弟转入岭南大学附属小学去读书。其后再转到司徒卫在上海江湾创立的岭南小学上海分校去。那时学校规定只能每月外宿一次;星期六放学回家,星期日下午五时前就得回校。每一次都是何秀峰夫人(李凌霜)接到家里去。他们子女很多,也有年纪相若的,所以新弟并不缺乏友爱和温情的照拂。及至读完小学,又回到广州来。这时,母亲一面在学校上班,有时也从事房地产买卖的介绍。把那些荒置的近郊山岗,同友人合股买过来,划分为若干地段,再由股东认购。
股东大都是熟朋友,能自用最好,否则亦可转让他人;希冀从而把市郊繁荣起来,一如以后的梅花村般。可惜的是大多股东都流转南北各地,未尝久留在粤;所以不能发展起来。直至复员后仍未有上盖建筑,以致如今土地都无从认领了。
1928年的杨道仪。
1929年杨道仪参加孙中山葬礼
古应芬邀请杨道仪同儿女到南京去观礼
孙中山先生在一九二五年逝世于北京。棺枢暂厝西山。
一九二九年移葬南京紫金山南麓。当时南京市长刘纪文为筹办奉安礼而扩建道路,改善交通而建成纵横贯通的中山路;北起长江岸边下关,经挹江门而南至中华门;西起水西门而东经孝陵卫而紫金山;以新街口为交汇中心;是当时南京市的一项建设大改革。
那时候,古伯正任国民政府文官长。他鉴于全国人士都参加这送殡行列,就邀了邓轻夫人、夏重民夫人和母亲带同儿女到南京去观礼。一方面表示对死者的敬意和悼念,另一方面则借此机会与散处各地的同志友辈会晤,有所联络。希望把这群老友遗孤介绍给老同志而令他们接受世叔伯的教化和启导。
杨道仪购买豪贤路105、107、109房屋
抗战前夕,杨道仪购买豪贤路105、107、109房屋,作为中华女子职业学校使用。
这时,女联会所办的妇女讲习班已随时日流转扩展而为中华女子职业学校。
为寻求永久校舍,母亲不惜将辛勤积储的私蓄购入豪贤路一零七号的三边过四进深大屋,以象征性的租金给予职业学校使用。
她任校长期间,先后聘得执信学校毕业前辈受取微薄薪酬任教席。设会计、簿记、商业管理、文员秘书、车缝编织、裁剪刺锈等;分门别类,科目繁多。逐渐又将紧邻的两间屋一零五、一零九号都买了过来,成为一所四进深七边过的庞大校舍。直至日军入侵,教师学生四散避祸,中华女子职业学校方告解体停办。
抗战后,何香凝曾住过长寿路
杨道仪在去看望何香凝时候,所乘之三轮车在百子路(前廖伯伯屋前)价侧,母亲被抛于车外,跌断了腿。从此留下脚疾。
接着胜利复员,国府南迁。许多世好旧识纷纷回粤,最先是张发奎伯回穗,并主理接收香港。
跟着廖伯母带同两孙回广州,居于长寿路;嘱娱于寄存了数十年的旧衣物中,翻出略可用的改成小衣服供两孙应用。
其后陆耀文伯亦由信宜来广州,寄居我家。他知孙科伯在广州逗留,遂邀母亲和新弟同往梅花村拜会。
岂料母亲所乘之三轮车在百子路(前廖伯伯屋前)价侧,母亲被抛于车外,跌断了腿。立即折回家。先请何炽昌医生检查;发现两腿长短不同,知是盘骨横骨折了。于是入院吊砂包,用石膏包里固定。在院数月方能解去沙包,返家休养,留院期中,孙科夫人陈淑英亦曾到探望。
1967年杨道仪离世
1949年后杨道仪辗转曼谷、马来西亚、香港,最后在香港离世。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始姊全家移居曼谷,母亲就到粉岭去住。
一九五九年,嫩姊亦迁居马来亚;这时始姊亦由「泰」返马」。
一九六零年春末,娱北返,以无香港居民身份,须在四十八小时内转澳。幸得亲友及嫂的帮助,寻获暂居之所。复于秋季宽得教职,生活得以维持。逢时过节,亦回港探视母亲。
居港初期,母亲家居无聊,加上足腿乏力,行动不便,绝不出门。
一九六六年,母亲因感冒后体力不支,腰腿乏劲,无法支持直坐,终日卧床;因此需专人照顾。一切医药费用以及有关开销,则由姊弟共同分担。曾短期入院留医;医生以老人只需调养休息。十一月,始姊回港探视。
一九六七年十二月,母亲于安睡中逝世。总计卧床年余,饮食排泄,在在倚靠别人。她自己本人深感厌倦。处动荡环境中,能于儿孙围绕中憩然仙游,固为积善所致。
执信校友送来慰问
孙科送来花篮。
丧事借香港九龙殡仪馆办理。赖始姊友人与该馆相熟,代为接洽;是故所有繁琐细节,俱由该馆代办。亲友致送花篮、花圈、乾联、祭帐、舆仪、唁电慰问,多不胜记。
尤可感的;执信校友代辨祭坛花棚及花对联之文饰;多年失去联络之世叔伯辈如张奎夫妇、李LU超、周贯明、刘秉刚兄弟除致送花篮祭帐外,以衰老之年,或亲临吊唁,或亲自送殡;盛情未敢或忘。
即在台湾的孙科伯亦送来花篮;殡仪馆主事人以放置无地,将孙、张等致送的花篮放置该馆大门处,引致途人注视,围观如堵。火葬后,骨灰寄存青山长明精舍骨塔内,而神位则在该舍供奉。
孙科送来的挽联。
回忆幼年时母亲灯下缝补,研究「商务」的「看图识字」小方块,以作教导新弟认字之启蒙;其殷切情景,犹历历在目;而老母仙游亦将及甘载;「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能不黯然!
始媺忆述,娱笔录于一九八六年
http://www.cxzz958.com/minguoyuanlaoguyingfen/4493792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xzz958.com。鬼吹灯手机版阅读网址:m.cxzz958.com
把那些荒置的近郊山岗,同友人合股买过来,划分为若干地段,再由股东认购。
小学期间,我和新弟都在学校寄宿,后来怕在学校受纵容(碍于校长子女,不便苛责),乃将新弟转入岭南大学附属小学去读书。其后再转到司徒卫在上海江湾创立的岭南小学上海分校去。那时学校规定只能每月外宿一次;星期六放学回家,星期日下午五时前就得回校。每一次都是何秀峰夫人(李凌霜)接到家里去。他们子女很多,也有年纪相若的,所以新弟并不缺乏友爱和温情的照拂。及至读完小学,又回到广州来。这时,母亲一面在学校上班,有时也从事房地产买卖的介绍。把那些荒置的近郊山岗,同友人合股买过来,划分为若干地段,再由股东认购。
股东大都是熟朋友,能自用最好,否则亦可转让他人;希冀从而把市郊繁荣起来,一如以后的梅花村般。可惜的是大多股东都流转南北各地,未尝久留在粤;所以不能发展起来。直至复员后仍未有上盖建筑,以致如今土地都无从认领了。
1928年的杨道仪。
1929年杨道仪参加孙中山葬礼
古应芬邀请杨道仪同儿女到南京去观礼
孙中山先生在一九二五年逝世于北京。棺枢暂厝西山。
一九二九年移葬南京紫金山南麓。当时南京市长刘纪文为筹办奉安礼而扩建道路,改善交通而建成纵横贯通的中山路;北起长江岸边下关,经挹江门而南至中华门;西起水西门而东经孝陵卫而紫金山;以新街口为交汇中心;是当时南京市的一项建设大改革。
那时候,古伯正任国民政府文官长。他鉴于全国人士都参加这送殡行列,就邀了邓轻夫人、夏重民夫人和母亲带同儿女到南京去观礼。一方面表示对死者的敬意和悼念,另一方面则借此机会与散处各地的同志友辈会晤,有所联络。希望把这群老友遗孤介绍给老同志而令他们接受世叔伯的教化和启导。
杨道仪购买豪贤路105、107、109房屋
抗战前夕,杨道仪购买豪贤路105、107、109房屋,作为中华女子职业学校使用。
这时,女联会所办的妇女讲习班已随时日流转扩展而为中华女子职业学校。
为寻求永久校舍,母亲不惜将辛勤积储的私蓄购入豪贤路一零七号的三边过四进深大屋,以象征性的租金给予职业学校使用。
她任校长期间,先后聘得执信学校毕业前辈受取微薄薪酬任教席。设会计、簿记、商业管理、文员秘书、车缝编织、裁剪刺锈等;分门别类,科目繁多。逐渐又将紧邻的两间屋一零五、一零九号都买了过来,成为一所四进深七边过的庞大校舍。直至日军入侵,教师学生四散避祸,中华女子职业学校方告解体停办。
抗战后,何香凝曾住过长寿路
杨道仪在去看望何香凝时候,所乘之三轮车在百子路(前廖伯伯屋前)价侧,母亲被抛于车外,跌断了腿。从此留下脚疾。
接着胜利复员,国府南迁。许多世好旧识纷纷回粤,最先是张发奎伯回穗,并主理接收香港。
跟着廖伯母带同两孙回广州,居于长寿路;嘱娱于寄存了数十年的旧衣物中,翻出略可用的改成小衣服供两孙应用。
其后陆耀文伯亦由信宜来广州,寄居我家。他知孙科伯在广州逗留,遂邀母亲和新弟同往梅花村拜会。
岂料母亲所乘之三轮车在百子路(前廖伯伯屋前)价侧,母亲被抛于车外,跌断了腿。立即折回家。先请何炽昌医生检查;发现两腿长短不同,知是盘骨横骨折了。于是入院吊砂包,用石膏包里固定。在院数月方能解去沙包,返家休养,留院期中,孙科夫人陈淑英亦曾到探望。
1967年杨道仪离世
1949年后杨道仪辗转曼谷、马来西亚、香港,最后在香港离世。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始姊全家移居曼谷,母亲就到粉岭去住。
一九五九年,嫩姊亦迁居马来亚;这时始姊亦由「泰」返马」。
一九六零年春末,娱北返,以无香港居民身份,须在四十八小时内转澳。幸得亲友及嫂的帮助,寻获暂居之所。复于秋季宽得教职,生活得以维持。逢时过节,亦回港探视母亲。
居港初期,母亲家居无聊,加上足腿乏力,行动不便,绝不出门。
一九六六年,母亲因感冒后体力不支,腰腿乏劲,无法支持直坐,终日卧床;因此需专人照顾。一切医药费用以及有关开销,则由姊弟共同分担。曾短期入院留医;医生以老人只需调养休息。十一月,始姊回港探视。
一九六七年十二月,母亲于安睡中逝世。总计卧床年余,饮食排泄,在在倚靠别人。她自己本人深感厌倦。处动荡环境中,能于儿孙围绕中憩然仙游,固为积善所致。
执信校友送来慰问
孙科送来花篮。
丧事借香港九龙殡仪馆办理。赖始姊友人与该馆相熟,代为接洽;是故所有繁琐细节,俱由该馆代办。亲友致送花篮、花圈、乾联、祭帐、舆仪、唁电慰问,多不胜记。
尤可感的;执信校友代辨祭坛花棚及花对联之文饰;多年失去联络之世叔伯辈如张奎夫妇、李LU超、周贯明、刘秉刚兄弟除致送花篮祭帐外,以衰老之年,或亲临吊唁,或亲自送殡;盛情未敢或忘。
即在台湾的孙科伯亦送来花篮;殡仪馆主事人以放置无地,将孙、张等致送的花篮放置该馆大门处,引致途人注视,围观如堵。火葬后,骨灰寄存青山长明精舍骨塔内,而神位则在该舍供奉。
孙科送来的挽联。
回忆幼年时母亲灯下缝补,研究「商务」的「看图识字」小方块,以作教导新弟认字之启蒙;其殷切情景,犹历历在目;而老母仙游亦将及甘载;「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能不黯然!
始媺忆述,娱笔录于一九八六年
http://www.cxzz958.com/minguoyuanlaoguyingfen/4493792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xzz958.com。鬼吹灯手机版阅读网址:m.cxzz9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