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乙三、菩提道,分三:
一、总标;二、别明;三、结示。
诸位法师慈悲! 诸位菩萨! 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三面,我们讲到乙三,菩提道。
我们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它整体来说,是一个弥陀本愿所加持摄受的法门,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心中创造一个佛号以后,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会产生两种强大的力量:一种是我们内在的心灵的力量;一种是外在的佛陀的力量,这两种力量会在心中同时出现。那么透过我们一种正确地调伏引导,这两种力量会慢慢地心心相印,感应道交,当然这个感应道交,它是两种力量的结合。
净土宗,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要建立起来,就是心力跟佛力的结合,到底是谁来主导?这个是很关键的一个思想。佛教的感应道交,它是由内而外,是内因缘来带动外因缘。那么外道的感应道交,比方说,你跟鬼神感应道交,跟上帝感应道交,跟大梵天感应道交,他们的思想是由外而内,是上帝、大梵天来主导我们,不管你内心是怎么回事,反正外力是决定一切。这种因缘观,佛教是反对的,叫邪因缘论。佛法的感应道交,是建立在一种正确的因缘,就是由内因缘带动外因缘,心力来带动佛力。也就是说作为佛陀、阿弥陀佛的功德,他无量劫的修学已经修圆满,但是佛陀要加持到我们的生命里面,我们必须要做好准备。
诸位!佛教的根本思想是诸法因缘生,所以佛陀对我们的加持,肯定是一种有条件地加持。不是说你怎么样,佛陀都能够加持你,那你这个就无因缘论了。佛陀可以无条件地加持你,你这个是破坏了佛教的根本思想。所以,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佛陀对我们的加持,是建立在因缘的基础之下,就是有条件地加持。简单地讲,当你准备好了,佛陀才能出现,当我们的内心已经是达到一个水平的时候,“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而不是说“菩萨影现中”,然后你才“众生心垢净”,这个是错误的因缘观。我们先准备好了,佛陀才会出现。
所以,所有净土宗的人,虽然我们面对一个强大圆满的功德力,但是重点是:你准备好了没有?佛陀早就准备好了,但是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双方都要做一些准备。
净土宗到底要准备些什么事情?简单讲一句话就够了:有志于往生的人,你必须要把握一个原则——多一分的愿力,少一分的业力,就是准备这件事情。
首先,我们必须要在内心当中,降低我们的生死业力。我们前面讲到了忏悔跟调伏,忏悔是对业果的观照,去忏除我们已经造作的罪业,尤其是增长业,就是你长时间一而再 再而三去造作的业,这个业是一个强大的生死业力,这一块要先忏悔。我们必须要在临命终的时候,创造一句佛号,这个佛号往下轮回力量的业力,要降到最低。所以,忏悔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当然它的重点在“断相续心”,这是第一个,对于今生已经造作的业,如法地忏悔,然后断除它相续的恶念。
第二个,你要做的就是调伏了,找出你生命的盲点。我们今天会来三界投胎,合理地推论,你一定有问题,除非你是再来人。你今生会再来三界一次,你前生临终的时候,一定是仁者心动,如果不是风动幡动,你前生临终的时候没有动念头,你不会坐在这里了。那个念头的动,就是你的盲点——“爱取”。我们每一个人动念头的方向,可能是不太一样。有些人对色身动;有些人对感受动;有些人对内心的法心动;有些人对外境动。
总而言之,我们的四念处观,就是你必须很诚实地找出你的盲点,把你对这种身受心法的“爱取”调伏下来。“爱取”的烦恼虽然不是业力,但是它会去刺激你过去的业力,它会去滋润、去带动阿赖耶识的业力,让这个业力变成“有”支——一种强大有生命力的得果报的业力。所以,你不是忏悔就好了,你不能去唤醒过去的业力,你必须让它沉淀下来。
所以,我们的业力有两块:第一个,你今生造作的业力;第二个,你过去的业力,你也不能去刺激它。所以我们一方面“如法忏悔”,一方面“调伏爱取”。
总而言之,我们每一个人创造一句佛号,你一定有两种力量存在:一个往上的愿力,一个往下坠的业力。你必须在临终之前,想办法把你每一句佛号的业力降到最低,只有这句话而已。把你的佛号的业力,透过你的忏悔修止观,把这个生死业力降到最低,这是你要做的基本功。
当然,佛号不能只是调伏生死业力,它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引导——就是愿力!净土宗的圆满,它的愿力应该是两块:一个是往生的愿力;一个是成佛的愿力。这两个都必须具足两种力量的结合。那么往生的愿力这一块,我们到了后面的单元——《念佛篇》、《净土篇》再来谈。
我们先来谈谈成佛的愿力。这个菩提愿力,就是说你往生只是一个过渡,真正的目的是要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所以我们来谈谈,当我们已经忏悔,已经调伏了以后,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发起广大誓愿的时候了,以此来正确地引导佛号。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做好临终的准备,所谓的多一分的愿力,少一分的业力,就做这件事情。
好,我们来看看,如何把这个佛号的愿力提升起来。我们来看看菩提道。
大乘的菩提道有三科:一总标、二别明、三结示。
丙一、总标
(一)平等观
我们先看第一个总标,请合掌。
那么发菩提心,首先就要考虑到安住的问题。安住是怎么说呢?“一切法平等,无有差别,是诸法实相义。”大乘佛法在修行的当中,它这个实相的概念,什么叫实相呢?简单讲就是一种平等的概念。什么叫平等呢?就是离开对立。我们前面讲到忏悔也好,讲到调伏也好,其实都是对立的。人天乘的这种业果思想,乃至于二乘的解脱道的观照,都是对立的。
比方说,你忏悔的时候,你是用善念的相状来对治恶念的相状,因为你忏悔是依止什么?惭愧心!什么叫惭愧心呢?“崇重贤善,轻拒暴恶。”你赞美善法的功德,呵责恶法的过失,这个就是对立。可以理解,刚开始都是对立,我们刚开始的时候,用善念来对治恶念,这是第一个。
到了解脱道的时候,用“清净念”来对治“杂染念”,用不净、苦、无常、无我,来对治我们对于这个身心世界的常乐我净的爱取。所以在这个方便道里面,不管是忏悔,或者是修止观的调伏,都是对立的。
但是,到了大乘佛法就不能这样子了。大乘佛法的修行,就不能有对立的思考了。那么不能对立,它必须要安住现前一念心性,就在这里而已。它是在一个心性的角度,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忏悔,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对治,这个就是平等。你忏悔是住在善念来对治恶念,你调伏是站在清净念来对治杂染念,你住的都是一个相状,相状它不能圆满。因地不圆满,果地就不圆满,所以我们不能住在相状,不能“住相”来修心,不可以!
所以,在这个地方强调了,我们的根本思想就是“云何应住”,用善念来对治恶念是对的,但是你不能住在善念,要住在本来无一物的心里面,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去对治。它这个地方,大乘佛法的平等观,就是不能有对立相。因为一旦落入了对立,你就不能圆满!这是第一个概念,平等的思想。
(二)中道观
第二个,中道的思想。实相它必须掌握两个原则:无相跟无不相,就是空性跟妙有。所以,你一旦听到大乘的思想,讲到菩提心,它一定不能离开空正见。因为你没有空正见,你不可能发起菩提心。你心中有一个相状,你不可能对所有众生释放善意的,不可能!你一定要把心中所有的相状都拿掉,一个人心中没有恨也没有爱,什么都没有,才能够发起菩提心!
所以,我们要知道,佛法讲离相,离相不是清净的意思,清净也是一种相想,它是离开杂染相,离开清净相,我们可以方便说是离相清净,但是那个相,它也不是清净相,它是离一切相。所以菩提心跟空正见,它永远是保持平衡状态的。菩提心肯定有相,菩提心有两个相状: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一个佛道的相让你去追求;一个众生的相让你去悲悯。但是这是站在什么基础呢?站在无相的真如的角度去发心,才可以广大圆满。
所以,你如果要修行大乘佛法,走上菩提的道路,你要掌握两种思想:第一个,离开对立;第二个,永远保持平衡,中道平衡,空有的平衡,空性的真如跟缘起的菩提愿要保持平衡。
其实佛陀的说法,我们可以照《法华经》上说,佛陀的说法他掌握了“权”跟“实”两种概念。权法就是方便。比方说,佛陀一开始说造善,能够成就安乐的果报,这句话没错吧?所以鼓励我们断恶修善。但是佛陀又说,快乐的果报是有过失的,那么一个人在人天乘的时候,他为什么造善呢?他就是有一个安乐的果报,让他去当作目标。现在佛陀把安乐的果报也否定了,说安乐的果报是无常无我的,你应该追求涅槃;到了大乘佛法,佛陀说,涅槃的相状也是生灭的,究竟义来说,是了无所得。所以佛陀的说法,他是一层一层的,先开方便门,最后示真实相。
如果我们现在已经准备好走大乘的时候,你该是接受大乘思想的时候了。因为你必须有一个大乘的心态,你生起的这个佛号,才可以完全相应于无量光无量寿。如果你跟阿弥陀佛要全面性的感应道交,完全的心心相印,你必须要成就大乘善根!否则,你只是局部的感应道交,因为你的心态是有限量的,佛陀是无限量的,这两个不相随顺的。
我们不一定要具足佛的功德,这个是要等待时间,但是起码你的心态跟佛的心态,必须是同一个档次,必须要随顺,叫顺从。你们两个是走在同一个高速公路上。虽然佛陀走在前面,你走在后面,你缺乏的只是资粮,缺乏只是时间而已。所以,如果我们今天要真实地跟弥陀全盘性的感应道交,那么这个时候该是我们开权显实,开显真实的心性的时候了。
丙二 、别明,分三:
一、破除虚妄;二、开显真实;三、功德超胜。
好,那么我们怎么进入大乘佛法呢?我们看下一段。
别明分三段:一、破除虚妄;二、开显真实;三、功德超胜。
丁一、破除虚妄
那么开显真实的心性,首先要先破除虚妄。因为虚妄相在那个地方干扰,你就很难把真实的东西显出来。
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先看这个无分别智这一块。
我们在面对相状,当然这个相状不是外境的相状,我们现在谈到是内心的相状。我们内心有两种相状。如果你稍微再内观,你就会发觉,我们的心经常会有两种相状:第一种叫做依他起性;一种叫徧计所执性。
依他起性是什么?这个依他,“他”指的是因缘,由因缘业力所变现的相状,这个叫依他起性。
徧计所执相,就是由你的妄想、名言分别所安立的相状,叫徧计所执性。
所以,我们现今要走入大乘佛法,开始清除垃圾的时候,第一道垃圾要清除什么相状呢?清除你的名言、妄想所安立的相状。比方说,我们喝一杯咖啡,你的舌头跟咖啡接触的时候,你会有一个相状。如果你这个人福报很大,你这个舌头跟咖啡接触的时候,会有一个甜美的相状出来,不是咖啡好喝,是因为你还有善业力,这个善业力它会把外境变成美好的相状。那么这个相状本身,还没有加上你的诠释,你还没有产生各种想象,这第一念,第六意识的第一念,这个叫依他起性,这个只是完全的业力的显现,这一块没有错。
诸位!佛法的空性,你不能违背因果思想,因为这是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你喝咖啡,你感到咖啡甜美,那是因为你福报大。所以,我们跟外境接触的第一念的影像,可能是美好的,也可能是丑陋的,这个第一念的相状都要保留下来,因为它是因果的法则。
但是你第二念,开始加以形容的时候,这个咖啡不错喔,是我去年在哪里买的,开始加以比较,安立名言,这个相状就颠倒了。因为这个相状就很可能带动你的执着了,它已经为你的爱取做布局了,它已经偏离本来面目了。本来你的业力的相状,就这样子而已,那样就是那样,你给它安立了太多的名言,加油添醋了,所以这个相状不断地变。你的心理素质好一点的,会如理做正面思考,你会把不好的东西讲成好的;有些人他习惯性做负面思考,好的东西讲成不好的。不管你是把好的讲成不好的,或者不好的讲成好的,这些都全部去掉。所以,无分别智,第一个,破除你心中的名言分别。
我们前面在修习解脱道的时候,对治爱取,它的速度比较慢,解脱道的对治爱取,是感受,然后打妄想,等到执着的时候,已经坚固地执着了,再来破,受、想、行,到了“取”的时候才破。
但是大乘的菩提道,它“想蕴”的时候就破了。它只允许你有第一念的想蕴,第一念就是依他起性,它永远保持当下的第一念而已;第二念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这个相状就不可以了。所以大乘佛法对人生观,它永远像镜子一样,一切法就是“如”,就当下。你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心中最好少讲话,你话讲得越多,你就会带动感情攀缘,后续的问题你就很难处理了。
所以,大乘佛法是正本清源,它对治一开始先把你的妄想收住,叫都摄六根。小乘佛法是出了事情再来对治,大乘佛法是你根本就不能出事。所以你要训练自己 徧计本空,看到事情少发表你的意见,多用佛法来诠释它,用佛法来观照。为什么说你这个人业障深重?从大乘的角度你妄想打得多,你就业障深重了。因为你妄想打得多,你就很可能产生执着,因为妄想已经为执着铺路了。这个第六识跟第七识两个是好兄弟,所以你临命终的时候,你希望很洒脱地离开娑婆世界,你就必须要把这个第六意识收摄了,要开始收第六意识了,不能到了执着再来对治了。所以,无分别智,它是破什么?破除由名言所安立的相状,而保持业力所显现的相状,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那么到底名言的相状跟业力的相状是怎么回事?
我们往下看,有三段, 我们把它念一遍。
我们讲过,开始观心,观照现前一念心性的时候,我们不可能马上观到心性的本体,一定是观到心性的表层。就像你看镜子,你不可能马上看到镜面的光明,你一定是先看到镜子的影像。
心性的影像有两块:第一个是业力所现。比方说,我们看这一段:“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鬼道、畜生道、人道、 天人这四个道,这四个道他里面的内心,各有各的阿赖耶识。那么他们由他们个人的善恶业力,“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等事就是说,这四类的众生面对同样的所缘境,
比方说,看到水,那么四个众生看到水,因为他内心的业力差别不同,所以在他们四个人的一念心性当中,现出四种相状:鬼道的看到水的第一剎那,他看到的是猛火;畜生道,鱼看到水,牠是认为这是牠的宫殿房子;人道看到当然是水了;天人的福报善业强,他看到水是宫殿楼阁,所以“许义非真实”。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相状是不真实的,因为它会随业力改变。只要会变化的就不真实了,但是这一块的业力所变现的相状,要保留,不能破坏,因为大乘佛法观一切法空,不能坏诸法的假名、假相、假用。
到底什么相状要破坏呢?看下一个。
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
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
当我们出现第一个相状的时候,是业力,但是我们的名言,我们的思想开始活动,个人就打个人的妄想,开始把这个相状加以诠释。这个名言当然会改变这个事情的相状,相状也会牵动名言,这两个就互为客,你来帮助我,我来帮助你,这两个关系是互相影响的。这个值得我们去深思。这两个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你这个相状影响你的思考模式,思考模式又改变这个相状。这样的一种因缘应该要断除了,你不能让妄想无止境地打下去,因为这样子会造成强大业力的刺激。
我们看比喻。
于过去事等,梦像二影中;
虽所缘非实,而境相成就。
就好像做梦,虽然这个梦中的影像是虚妄的,但是你在做梦的时候,你好像感觉到是如此的真实,所以我们必须把这个相状分成三类,唯识学是把心中的相状分成三类:
第一个叫唯识所现。唯识所现就是第一念,你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就像镜子看到第一个相状,这个相状是业力的表现,这个你不能动它,它没有错,你必须要承当。如果这个相状给你痛苦的感受,必须要忏悔;这个相状给你一个快乐的感受,你要赞美你的善业、你的过去。所以当我们接触外境的第一念,叫做唯识所现,这个相状你不要采取行动。
第二念,唯识所变。产生变化了,因为你开始诠释它,开始用名言来安立它了,这个就开始变质了,可能往好的地方变,也可能往坏的地方变。
第三个,唯识所住。糟了!当你诠释以后,你开始加工以后,这个相状你开始住在上面。从今以后,你就会被这个相状开始牵着走,被它误导。因为你执着它了,你的心被它牵动了。
小乘佛法,是到唯识所住的时候,再来对治它,你爱取了。大乘佛法是唯识所变的时候,你就不准变。
所以为什么念佛人要都摄六根呢?都摄六根不是都摄那个第一念的相状,不是说你眼睛不要看,不是这个意思,你只能够看第一念而已。它都摄的是“唯识所变”跟“唯识所住”,这两个相状要收起来。你只能看到原原本本没有加油添醋的相状,就保留这样的一个相状。这样子,你临命终的时候,你过去的业力会完全沉淀下来。这个时候叫做跟阿赖耶识做一个切割。我们必须把阿赖耶识做切割,因为你的心,你如果跟阿赖耶识太多互动,那你就糟了。
往生的人,一定要想办法脱离你过去的业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这样保持第一念就好,第一念的观照,所以都摄六根是都摄第二念。
举一个例子。有一个母亲跟一个女儿共住。那么这个女孩,她辛苦了一个月,领工资了。为了犒赏自己,她到百货店去买了一个她喜欢的帽子,戴在头上一看,很满意,就回家了。回家以后她妈妈在炒菜,一下子跑厨房,一下子又把这个菜端到客厅,客厅厨房两边跑。但是这个小女孩的想法,是希望她妈妈能够赞美她几句,这个帽子买得好。
但是她妈妈跑来跑去也没有时间看,小女孩没办法,只好把这个帽子放在冰箱上面。她想,你迟早会开冰箱,结果她妈妈去开冰箱的时候也没看到。等到晚上吃饭的时候,这小女孩就很有挫折感,闷闷不乐!她妈妈说:你今天好像心情不太快乐?她女儿说:是啊,我今天买一个帽子,要给你看,你也没看到。就很委屈地这样讲。结果她妈妈更委屈,她说:你只知道你的帽子,我今天做了新的头发,你也没看到。
所以众生无解。为什么呢?各打各的妄想。其实人世间如果只有业力,没有这么复杂。你看人际关系为什么那么复杂?因为现在大家妄想越打越重。
诸位!当业力跟妄想结合的时候,人生无解,真的无解!其实人生不应该那么复杂。如果只有业力,那很简单,看谁欠谁而已。你欠我的,那你就对我好一点;我欠你的,我对你好一点。但是人生为什么这么样地无解?就是他们两个之间不是业力而已,人跟人相处是各打各的妄想。你偶尔两个妄想交集了,喔,没事了。但是两个妄想交集的机会很少,尤其是现代人,媒体资讯发达,所以为什么现在人很复杂呢?因为现在人,不一定说现在的人比古时候的人业障重,其实不是这个意思。我认为是妄想重,不是业障重。
当然妄想也会刺激业力。就是说如果你希望你临终的时候,能够悄悄地走过第八识的地雷,不要唤醒所有的业力,最好把你的第二念开始收一收,就都摄六根。因为你习惯性打第二念的妄想,你是很容易触动过去业力的。所以生死业力,不是说你今生不造业就没事,不是这个意思。因为你过去造了很多业,这个业力就在睡眠状态,你千万不要把它叫醒,叫润生无明。
我们的业有两种:一种叫“发业”,就是你主动性地去造业。这一块当然是很粗重,这种你要忏悔。但是更可怕的是那个你不知不觉叫做“润生无明”,润生的。你本身没有造业,你说我只是坐在这边打妄想,我也没惹谁,为什么业障现前呢?你惹到第八识了,关键在这里!第六意识一打妄想,就触动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一启动,就带动第八识。所以你打妄想就把你过去的业给牵动起来。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开始在修习 大乘佛法的时候,先收起你的第二念,永远保持当下的一念就好,破除虚妄,破除名言所安立的相状。
丁二、开显真实
(一)真妄不二
好,我们来看看开显真实。那么前面是破妄,这个地方讲显真。我们先看第一段,真跟妄之间的关系。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我们前面说过,我们的心,一念清净的真如本性,外面有两层相状:有一个相状是第一念、有一个相状是无止境的第二念、第三念、第五念乃至于无穷念。这个第二念以后的相状,修无分别智全部把它破坏掉,永远保持第一念。但是第一念,你开始修空性观的时候要离开它。注意!不是破坏它,是离相,你暂时要离开,这个相状不离开,它没办法显真实。因为相状是有为法,是生灭的。
所以我们对相状有两个态度:第一个是破坏它,第二个是离开它。破坏的是名言所安立的相状,离开的是业力所现的相状。
现在我们来看看,业力的相状跟真如的本体是什么关系?我们来看。
凡是像浮尘——浮尘就像空中的灰尘,表示它是动荡的、无常的;幻化——就像这个手帕,它变出一个兔子,这个兔子就是手帕变出来的,它是幻化,它是无我的。凡是无常无我的相状,它由业力所变现的,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就是说你业力成熟了,它就现出这个相状;当你业力释放完了,这个相状就消失了。这个相状叫做依他起的因缘相状,这是第一个,这个叫做无不相。
但是这个相状的本体是什么呢?“妙觉明体”,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是不生不灭的心体,所以这两个都是真如的一部分。业力的相状,它只是一个生灭的作用;一个是不生灭的本体,这两个是一个东西。但是我们在修空观的时候,要先把生灭的因缘放下。
(二)观相元妄
我们再往下看。什么是生灭的相状?什么是不生灭的本体?
我们把它念一遍。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我们在观察真如的时候,要观:“观相元妄,观性元真。”相状就是包括你的身心世界的五蕴、六根、十二处、十八界。它是怎么呢?“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这个因缘,简单讲就是业力。比方说,你今生是一个女众,它就现出一个女众的色身跟女众的心态。那么你今生死了以后,来生变成男众,它就变成一个男众的相状出来。
这种相状是怎么样呢?它变化,随业力而变化。那么这个相状的本质是什么呢?它是常住妙明、不动周圆的清净本体。在这个清净本体当中,求于这个相状的去来或者对相状的迷悟乃至于生死,了无所得,这个很重要!当我们把所有因缘业力的相状拨开以后,我们发觉其实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无有所得”,这个“无所得”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也就是说我们临终的时候,真正能够扛得住那种暴风的业力,你能够走出所有的颠倒妄想,走出生死业力,除了忏悔跟调伏以外,因为你忏悔,你不能做到百分之百;你调伏爱取,你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一定有剩余。那么这些剩余的妄想跟业力,你自己要去突破的时候,你必须要安住在无所得的心,这个很关键!就是你能够“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的走过临命终的生死关。
首先我们来谈谈“无所得”这三个字。
我们以一期的生命来说好了。我们一期的生命,凡是相状一定有一个开始,有一个结果。你的生命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一期的生命,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说:我从前生而来。不对!不能这样讲,你今生是一个女众,你前生是个男众,你怎么能够说是A创造B,结果A跟B不一样?你没准看到前生的相片,完全不认识。所以你的生命的果报,不能说是从前生而来,因为它是不同的相状,这两个没有任何的交集。你只能够说你的业力是从前生而来,但是你不能够说你的果报,是从前生而来,这不对!你不能够说前生创造你今生,只能够前生的业力创造你的今生,它留下的痕迹,留下那个功能创造了你,不是那个前生的本质创造了你,所以你不是从前生而来。
诸位!你是怎么来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那表示什么意思?《楞严经》讲,你的生命是无中生有,从空性而来,就这么回事。你本来没有这个色身,你本来有吗?也没有。因缘到了,突然间来,你过去哪一个业力浮出来了,啪!因缘和合,无中生有。
我们生命的开始,从《楞严经》的角度是无中生有,你的生命是无中生有,人生没有开始。如果你有开始,那你这个人生是有真实性,你就不是因缘和合;有真实性,它就不能消失。那就惨了!你就永远活下去了,它必须要因缘和合,它才会消失。既然讲“因缘和合”就是没有开始。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简单地讲,就是人生没有开始,人生没有起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无中生有,从空性而来,这第一个。
好,我们看我们的收尾。你将往哪里而去?
前面我们讲你从什么地方来,你从空性而来。那么最后人生的结果呢?人生的结果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没有结果!我们没有一个人有结果。
你说你有什么结果呢?佛陀很喜欢用做梦来比喻。你看,我们一个人一个晚上做五个梦。你第一个梦是转轮圣王, 七宝千子,何等自在!结果你第一个梦把福报都花尽了,第二个梦变成一只蚂蚁。第二个梦的时候就感到说:哎哟,那我第一个梦的时候,珍宝跑哪里去了呢?我是不是应该把第一个梦的珍宝,拿到第二个梦来花用呢?不可以!因为你第一个梦结束以后,是没有结果的。人生只有过程没有结果,没有一个梦是有结果的。它只有业力在释放的时候,有当时的假名、假相、假用,假的感受,如此而已。你将往哪里而去呢?你将往空性而去。
所以,人生是从空性而来,也将往空性而去。所以结论是——人生毫无所得,只有过程。没有一个人人生是有结果的。不管你怎么努力,你最后还是没有结果,这个叫做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就是人生没有结果。
但是我们不知道没有结果,我们会有所得,就开始攀缘,打妄想,然后执着,然后又触动了另外一个业力,又创造一个虚妄的因缘出来,就这么回事。
所以,你不要等到临终的时候才明白:哦,原来是无所得。因为你有所得心太强,你会去激发其他的业力,所以你不要等到死亡到来。你现在就告诉自己:其实人生是没有结果,它就是把业力释放完就算了。但是你把这一期业力释放完的时候,你千万不能再去触动来生的开关。
净土宗的临终正念,就是你不能去触动来生的开关。你触动来生的开关,你就惨了!这个时候安住真如就变得很重要!不迷!不取!不动!就是安住在一念的不生灭心。所以,临命终的时候,你的内心要安住在哪里,这很关键!安住在无所得的清净心,这个是最安全、最不容易启动生死业力的一个地方。你临终的时候只要念头一动,你就惨了!临终最怕的:不是怕你风动,也不是怕你幡动,最怕仁者心动。
好,我们先休息一下。我们待会儿再把这个做一个总结。
http://www.cxzz958.com/shanguanyujingtu/4481332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xzz958.com。鬼吹灯手机版阅读网址:m.cxzz958.com
一、总标;二、别明;三、结示。
诸位法师慈悲! 诸位菩萨! 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三面,我们讲到乙三,菩提道。
我们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它整体来说,是一个弥陀本愿所加持摄受的法门,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心中创造一个佛号以后,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会产生两种强大的力量:一种是我们内在的心灵的力量;一种是外在的佛陀的力量,这两种力量会在心中同时出现。那么透过我们一种正确地调伏引导,这两种力量会慢慢地心心相印,感应道交,当然这个感应道交,它是两种力量的结合。
净土宗,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要建立起来,就是心力跟佛力的结合,到底是谁来主导?这个是很关键的一个思想。佛教的感应道交,它是由内而外,是内因缘来带动外因缘。那么外道的感应道交,比方说,你跟鬼神感应道交,跟上帝感应道交,跟大梵天感应道交,他们的思想是由外而内,是上帝、大梵天来主导我们,不管你内心是怎么回事,反正外力是决定一切。这种因缘观,佛教是反对的,叫邪因缘论。佛法的感应道交,是建立在一种正确的因缘,就是由内因缘带动外因缘,心力来带动佛力。也就是说作为佛陀、阿弥陀佛的功德,他无量劫的修学已经修圆满,但是佛陀要加持到我们的生命里面,我们必须要做好准备。
诸位!佛教的根本思想是诸法因缘生,所以佛陀对我们的加持,肯定是一种有条件地加持。不是说你怎么样,佛陀都能够加持你,那你这个就无因缘论了。佛陀可以无条件地加持你,你这个是破坏了佛教的根本思想。所以,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佛陀对我们的加持,是建立在因缘的基础之下,就是有条件地加持。简单地讲,当你准备好了,佛陀才能出现,当我们的内心已经是达到一个水平的时候,“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而不是说“菩萨影现中”,然后你才“众生心垢净”,这个是错误的因缘观。我们先准备好了,佛陀才会出现。
所以,所有净土宗的人,虽然我们面对一个强大圆满的功德力,但是重点是:你准备好了没有?佛陀早就准备好了,但是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双方都要做一些准备。
净土宗到底要准备些什么事情?简单讲一句话就够了:有志于往生的人,你必须要把握一个原则——多一分的愿力,少一分的业力,就是准备这件事情。
首先,我们必须要在内心当中,降低我们的生死业力。我们前面讲到了忏悔跟调伏,忏悔是对业果的观照,去忏除我们已经造作的罪业,尤其是增长业,就是你长时间一而再 再而三去造作的业,这个业是一个强大的生死业力,这一块要先忏悔。我们必须要在临命终的时候,创造一句佛号,这个佛号往下轮回力量的业力,要降到最低。所以,忏悔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当然它的重点在“断相续心”,这是第一个,对于今生已经造作的业,如法地忏悔,然后断除它相续的恶念。
第二个,你要做的就是调伏了,找出你生命的盲点。我们今天会来三界投胎,合理地推论,你一定有问题,除非你是再来人。你今生会再来三界一次,你前生临终的时候,一定是仁者心动,如果不是风动幡动,你前生临终的时候没有动念头,你不会坐在这里了。那个念头的动,就是你的盲点——“爱取”。我们每一个人动念头的方向,可能是不太一样。有些人对色身动;有些人对感受动;有些人对内心的法心动;有些人对外境动。
总而言之,我们的四念处观,就是你必须很诚实地找出你的盲点,把你对这种身受心法的“爱取”调伏下来。“爱取”的烦恼虽然不是业力,但是它会去刺激你过去的业力,它会去滋润、去带动阿赖耶识的业力,让这个业力变成“有”支——一种强大有生命力的得果报的业力。所以,你不是忏悔就好了,你不能去唤醒过去的业力,你必须让它沉淀下来。
所以,我们的业力有两块:第一个,你今生造作的业力;第二个,你过去的业力,你也不能去刺激它。所以我们一方面“如法忏悔”,一方面“调伏爱取”。
总而言之,我们每一个人创造一句佛号,你一定有两种力量存在:一个往上的愿力,一个往下坠的业力。你必须在临终之前,想办法把你每一句佛号的业力降到最低,只有这句话而已。把你的佛号的业力,透过你的忏悔修止观,把这个生死业力降到最低,这是你要做的基本功。
当然,佛号不能只是调伏生死业力,它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引导——就是愿力!净土宗的圆满,它的愿力应该是两块:一个是往生的愿力;一个是成佛的愿力。这两个都必须具足两种力量的结合。那么往生的愿力这一块,我们到了后面的单元——《念佛篇》、《净土篇》再来谈。
我们先来谈谈成佛的愿力。这个菩提愿力,就是说你往生只是一个过渡,真正的目的是要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所以我们来谈谈,当我们已经忏悔,已经调伏了以后,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发起广大誓愿的时候了,以此来正确地引导佛号。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做好临终的准备,所谓的多一分的愿力,少一分的业力,就做这件事情。
好,我们来看看,如何把这个佛号的愿力提升起来。我们来看看菩提道。
大乘的菩提道有三科:一总标、二别明、三结示。
丙一、总标
(一)平等观
我们先看第一个总标,请合掌。
那么发菩提心,首先就要考虑到安住的问题。安住是怎么说呢?“一切法平等,无有差别,是诸法实相义。”大乘佛法在修行的当中,它这个实相的概念,什么叫实相呢?简单讲就是一种平等的概念。什么叫平等呢?就是离开对立。我们前面讲到忏悔也好,讲到调伏也好,其实都是对立的。人天乘的这种业果思想,乃至于二乘的解脱道的观照,都是对立的。
比方说,你忏悔的时候,你是用善念的相状来对治恶念的相状,因为你忏悔是依止什么?惭愧心!什么叫惭愧心呢?“崇重贤善,轻拒暴恶。”你赞美善法的功德,呵责恶法的过失,这个就是对立。可以理解,刚开始都是对立,我们刚开始的时候,用善念来对治恶念,这是第一个。
到了解脱道的时候,用“清净念”来对治“杂染念”,用不净、苦、无常、无我,来对治我们对于这个身心世界的常乐我净的爱取。所以在这个方便道里面,不管是忏悔,或者是修止观的调伏,都是对立的。
但是,到了大乘佛法就不能这样子了。大乘佛法的修行,就不能有对立的思考了。那么不能对立,它必须要安住现前一念心性,就在这里而已。它是在一个心性的角度,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忏悔,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对治,这个就是平等。你忏悔是住在善念来对治恶念,你调伏是站在清净念来对治杂染念,你住的都是一个相状,相状它不能圆满。因地不圆满,果地就不圆满,所以我们不能住在相状,不能“住相”来修心,不可以!
所以,在这个地方强调了,我们的根本思想就是“云何应住”,用善念来对治恶念是对的,但是你不能住在善念,要住在本来无一物的心里面,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去对治。它这个地方,大乘佛法的平等观,就是不能有对立相。因为一旦落入了对立,你就不能圆满!这是第一个概念,平等的思想。
(二)中道观
第二个,中道的思想。实相它必须掌握两个原则:无相跟无不相,就是空性跟妙有。所以,你一旦听到大乘的思想,讲到菩提心,它一定不能离开空正见。因为你没有空正见,你不可能发起菩提心。你心中有一个相状,你不可能对所有众生释放善意的,不可能!你一定要把心中所有的相状都拿掉,一个人心中没有恨也没有爱,什么都没有,才能够发起菩提心!
所以,我们要知道,佛法讲离相,离相不是清净的意思,清净也是一种相想,它是离开杂染相,离开清净相,我们可以方便说是离相清净,但是那个相,它也不是清净相,它是离一切相。所以菩提心跟空正见,它永远是保持平衡状态的。菩提心肯定有相,菩提心有两个相状: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一个佛道的相让你去追求;一个众生的相让你去悲悯。但是这是站在什么基础呢?站在无相的真如的角度去发心,才可以广大圆满。
所以,你如果要修行大乘佛法,走上菩提的道路,你要掌握两种思想:第一个,离开对立;第二个,永远保持平衡,中道平衡,空有的平衡,空性的真如跟缘起的菩提愿要保持平衡。
其实佛陀的说法,我们可以照《法华经》上说,佛陀的说法他掌握了“权”跟“实”两种概念。权法就是方便。比方说,佛陀一开始说造善,能够成就安乐的果报,这句话没错吧?所以鼓励我们断恶修善。但是佛陀又说,快乐的果报是有过失的,那么一个人在人天乘的时候,他为什么造善呢?他就是有一个安乐的果报,让他去当作目标。现在佛陀把安乐的果报也否定了,说安乐的果报是无常无我的,你应该追求涅槃;到了大乘佛法,佛陀说,涅槃的相状也是生灭的,究竟义来说,是了无所得。所以佛陀的说法,他是一层一层的,先开方便门,最后示真实相。
如果我们现在已经准备好走大乘的时候,你该是接受大乘思想的时候了。因为你必须有一个大乘的心态,你生起的这个佛号,才可以完全相应于无量光无量寿。如果你跟阿弥陀佛要全面性的感应道交,完全的心心相印,你必须要成就大乘善根!否则,你只是局部的感应道交,因为你的心态是有限量的,佛陀是无限量的,这两个不相随顺的。
我们不一定要具足佛的功德,这个是要等待时间,但是起码你的心态跟佛的心态,必须是同一个档次,必须要随顺,叫顺从。你们两个是走在同一个高速公路上。虽然佛陀走在前面,你走在后面,你缺乏的只是资粮,缺乏只是时间而已。所以,如果我们今天要真实地跟弥陀全盘性的感应道交,那么这个时候该是我们开权显实,开显真实的心性的时候了。
丙二 、别明,分三:
一、破除虚妄;二、开显真实;三、功德超胜。
好,那么我们怎么进入大乘佛法呢?我们看下一段。
别明分三段:一、破除虚妄;二、开显真实;三、功德超胜。
丁一、破除虚妄
那么开显真实的心性,首先要先破除虚妄。因为虚妄相在那个地方干扰,你就很难把真实的东西显出来。
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先看这个无分别智这一块。
我们在面对相状,当然这个相状不是外境的相状,我们现在谈到是内心的相状。我们内心有两种相状。如果你稍微再内观,你就会发觉,我们的心经常会有两种相状:第一种叫做依他起性;一种叫徧计所执性。
依他起性是什么?这个依他,“他”指的是因缘,由因缘业力所变现的相状,这个叫依他起性。
徧计所执相,就是由你的妄想、名言分别所安立的相状,叫徧计所执性。
所以,我们现今要走入大乘佛法,开始清除垃圾的时候,第一道垃圾要清除什么相状呢?清除你的名言、妄想所安立的相状。比方说,我们喝一杯咖啡,你的舌头跟咖啡接触的时候,你会有一个相状。如果你这个人福报很大,你这个舌头跟咖啡接触的时候,会有一个甜美的相状出来,不是咖啡好喝,是因为你还有善业力,这个善业力它会把外境变成美好的相状。那么这个相状本身,还没有加上你的诠释,你还没有产生各种想象,这第一念,第六意识的第一念,这个叫依他起性,这个只是完全的业力的显现,这一块没有错。
诸位!佛法的空性,你不能违背因果思想,因为这是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你喝咖啡,你感到咖啡甜美,那是因为你福报大。所以,我们跟外境接触的第一念的影像,可能是美好的,也可能是丑陋的,这个第一念的相状都要保留下来,因为它是因果的法则。
但是你第二念,开始加以形容的时候,这个咖啡不错喔,是我去年在哪里买的,开始加以比较,安立名言,这个相状就颠倒了。因为这个相状就很可能带动你的执着了,它已经为你的爱取做布局了,它已经偏离本来面目了。本来你的业力的相状,就这样子而已,那样就是那样,你给它安立了太多的名言,加油添醋了,所以这个相状不断地变。你的心理素质好一点的,会如理做正面思考,你会把不好的东西讲成好的;有些人他习惯性做负面思考,好的东西讲成不好的。不管你是把好的讲成不好的,或者不好的讲成好的,这些都全部去掉。所以,无分别智,第一个,破除你心中的名言分别。
我们前面在修习解脱道的时候,对治爱取,它的速度比较慢,解脱道的对治爱取,是感受,然后打妄想,等到执着的时候,已经坚固地执着了,再来破,受、想、行,到了“取”的时候才破。
但是大乘的菩提道,它“想蕴”的时候就破了。它只允许你有第一念的想蕴,第一念就是依他起性,它永远保持当下的第一念而已;第二念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这个相状就不可以了。所以大乘佛法对人生观,它永远像镜子一样,一切法就是“如”,就当下。你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心中最好少讲话,你话讲得越多,你就会带动感情攀缘,后续的问题你就很难处理了。
所以,大乘佛法是正本清源,它对治一开始先把你的妄想收住,叫都摄六根。小乘佛法是出了事情再来对治,大乘佛法是你根本就不能出事。所以你要训练自己 徧计本空,看到事情少发表你的意见,多用佛法来诠释它,用佛法来观照。为什么说你这个人业障深重?从大乘的角度你妄想打得多,你就业障深重了。因为你妄想打得多,你就很可能产生执着,因为妄想已经为执着铺路了。这个第六识跟第七识两个是好兄弟,所以你临命终的时候,你希望很洒脱地离开娑婆世界,你就必须要把这个第六意识收摄了,要开始收第六意识了,不能到了执着再来对治了。所以,无分别智,它是破什么?破除由名言所安立的相状,而保持业力所显现的相状,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那么到底名言的相状跟业力的相状是怎么回事?
我们往下看,有三段, 我们把它念一遍。
我们讲过,开始观心,观照现前一念心性的时候,我们不可能马上观到心性的本体,一定是观到心性的表层。就像你看镜子,你不可能马上看到镜面的光明,你一定是先看到镜子的影像。
心性的影像有两块:第一个是业力所现。比方说,我们看这一段:“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鬼道、畜生道、人道、 天人这四个道,这四个道他里面的内心,各有各的阿赖耶识。那么他们由他们个人的善恶业力,“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等事就是说,这四类的众生面对同样的所缘境,
比方说,看到水,那么四个众生看到水,因为他内心的业力差别不同,所以在他们四个人的一念心性当中,现出四种相状:鬼道的看到水的第一剎那,他看到的是猛火;畜生道,鱼看到水,牠是认为这是牠的宫殿房子;人道看到当然是水了;天人的福报善业强,他看到水是宫殿楼阁,所以“许义非真实”。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相状是不真实的,因为它会随业力改变。只要会变化的就不真实了,但是这一块的业力所变现的相状,要保留,不能破坏,因为大乘佛法观一切法空,不能坏诸法的假名、假相、假用。
到底什么相状要破坏呢?看下一个。
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
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
当我们出现第一个相状的时候,是业力,但是我们的名言,我们的思想开始活动,个人就打个人的妄想,开始把这个相状加以诠释。这个名言当然会改变这个事情的相状,相状也会牵动名言,这两个就互为客,你来帮助我,我来帮助你,这两个关系是互相影响的。这个值得我们去深思。这两个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你这个相状影响你的思考模式,思考模式又改变这个相状。这样的一种因缘应该要断除了,你不能让妄想无止境地打下去,因为这样子会造成强大业力的刺激。
我们看比喻。
于过去事等,梦像二影中;
虽所缘非实,而境相成就。
就好像做梦,虽然这个梦中的影像是虚妄的,但是你在做梦的时候,你好像感觉到是如此的真实,所以我们必须把这个相状分成三类,唯识学是把心中的相状分成三类:
第一个叫唯识所现。唯识所现就是第一念,你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就像镜子看到第一个相状,这个相状是业力的表现,这个你不能动它,它没有错,你必须要承当。如果这个相状给你痛苦的感受,必须要忏悔;这个相状给你一个快乐的感受,你要赞美你的善业、你的过去。所以当我们接触外境的第一念,叫做唯识所现,这个相状你不要采取行动。
第二念,唯识所变。产生变化了,因为你开始诠释它,开始用名言来安立它了,这个就开始变质了,可能往好的地方变,也可能往坏的地方变。
第三个,唯识所住。糟了!当你诠释以后,你开始加工以后,这个相状你开始住在上面。从今以后,你就会被这个相状开始牵着走,被它误导。因为你执着它了,你的心被它牵动了。
小乘佛法,是到唯识所住的时候,再来对治它,你爱取了。大乘佛法是唯识所变的时候,你就不准变。
所以为什么念佛人要都摄六根呢?都摄六根不是都摄那个第一念的相状,不是说你眼睛不要看,不是这个意思,你只能够看第一念而已。它都摄的是“唯识所变”跟“唯识所住”,这两个相状要收起来。你只能看到原原本本没有加油添醋的相状,就保留这样的一个相状。这样子,你临命终的时候,你过去的业力会完全沉淀下来。这个时候叫做跟阿赖耶识做一个切割。我们必须把阿赖耶识做切割,因为你的心,你如果跟阿赖耶识太多互动,那你就糟了。
往生的人,一定要想办法脱离你过去的业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这样保持第一念就好,第一念的观照,所以都摄六根是都摄第二念。
举一个例子。有一个母亲跟一个女儿共住。那么这个女孩,她辛苦了一个月,领工资了。为了犒赏自己,她到百货店去买了一个她喜欢的帽子,戴在头上一看,很满意,就回家了。回家以后她妈妈在炒菜,一下子跑厨房,一下子又把这个菜端到客厅,客厅厨房两边跑。但是这个小女孩的想法,是希望她妈妈能够赞美她几句,这个帽子买得好。
但是她妈妈跑来跑去也没有时间看,小女孩没办法,只好把这个帽子放在冰箱上面。她想,你迟早会开冰箱,结果她妈妈去开冰箱的时候也没看到。等到晚上吃饭的时候,这小女孩就很有挫折感,闷闷不乐!她妈妈说:你今天好像心情不太快乐?她女儿说:是啊,我今天买一个帽子,要给你看,你也没看到。就很委屈地这样讲。结果她妈妈更委屈,她说:你只知道你的帽子,我今天做了新的头发,你也没看到。
所以众生无解。为什么呢?各打各的妄想。其实人世间如果只有业力,没有这么复杂。你看人际关系为什么那么复杂?因为现在大家妄想越打越重。
诸位!当业力跟妄想结合的时候,人生无解,真的无解!其实人生不应该那么复杂。如果只有业力,那很简单,看谁欠谁而已。你欠我的,那你就对我好一点;我欠你的,我对你好一点。但是人生为什么这么样地无解?就是他们两个之间不是业力而已,人跟人相处是各打各的妄想。你偶尔两个妄想交集了,喔,没事了。但是两个妄想交集的机会很少,尤其是现代人,媒体资讯发达,所以为什么现在人很复杂呢?因为现在人,不一定说现在的人比古时候的人业障重,其实不是这个意思。我认为是妄想重,不是业障重。
当然妄想也会刺激业力。就是说如果你希望你临终的时候,能够悄悄地走过第八识的地雷,不要唤醒所有的业力,最好把你的第二念开始收一收,就都摄六根。因为你习惯性打第二念的妄想,你是很容易触动过去业力的。所以生死业力,不是说你今生不造业就没事,不是这个意思。因为你过去造了很多业,这个业力就在睡眠状态,你千万不要把它叫醒,叫润生无明。
我们的业有两种:一种叫“发业”,就是你主动性地去造业。这一块当然是很粗重,这种你要忏悔。但是更可怕的是那个你不知不觉叫做“润生无明”,润生的。你本身没有造业,你说我只是坐在这边打妄想,我也没惹谁,为什么业障现前呢?你惹到第八识了,关键在这里!第六意识一打妄想,就触动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一启动,就带动第八识。所以你打妄想就把你过去的业给牵动起来。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开始在修习 大乘佛法的时候,先收起你的第二念,永远保持当下的一念就好,破除虚妄,破除名言所安立的相状。
丁二、开显真实
(一)真妄不二
好,我们来看看开显真实。那么前面是破妄,这个地方讲显真。我们先看第一段,真跟妄之间的关系。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我们前面说过,我们的心,一念清净的真如本性,外面有两层相状:有一个相状是第一念、有一个相状是无止境的第二念、第三念、第五念乃至于无穷念。这个第二念以后的相状,修无分别智全部把它破坏掉,永远保持第一念。但是第一念,你开始修空性观的时候要离开它。注意!不是破坏它,是离相,你暂时要离开,这个相状不离开,它没办法显真实。因为相状是有为法,是生灭的。
所以我们对相状有两个态度:第一个是破坏它,第二个是离开它。破坏的是名言所安立的相状,离开的是业力所现的相状。
现在我们来看看,业力的相状跟真如的本体是什么关系?我们来看。
凡是像浮尘——浮尘就像空中的灰尘,表示它是动荡的、无常的;幻化——就像这个手帕,它变出一个兔子,这个兔子就是手帕变出来的,它是幻化,它是无我的。凡是无常无我的相状,它由业力所变现的,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就是说你业力成熟了,它就现出这个相状;当你业力释放完了,这个相状就消失了。这个相状叫做依他起的因缘相状,这是第一个,这个叫做无不相。
但是这个相状的本体是什么呢?“妙觉明体”,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是不生不灭的心体,所以这两个都是真如的一部分。业力的相状,它只是一个生灭的作用;一个是不生灭的本体,这两个是一个东西。但是我们在修空观的时候,要先把生灭的因缘放下。
(二)观相元妄
我们再往下看。什么是生灭的相状?什么是不生灭的本体?
我们把它念一遍。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我们在观察真如的时候,要观:“观相元妄,观性元真。”相状就是包括你的身心世界的五蕴、六根、十二处、十八界。它是怎么呢?“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这个因缘,简单讲就是业力。比方说,你今生是一个女众,它就现出一个女众的色身跟女众的心态。那么你今生死了以后,来生变成男众,它就变成一个男众的相状出来。
这种相状是怎么样呢?它变化,随业力而变化。那么这个相状的本质是什么呢?它是常住妙明、不动周圆的清净本体。在这个清净本体当中,求于这个相状的去来或者对相状的迷悟乃至于生死,了无所得,这个很重要!当我们把所有因缘业力的相状拨开以后,我们发觉其实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无有所得”,这个“无所得”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也就是说我们临终的时候,真正能够扛得住那种暴风的业力,你能够走出所有的颠倒妄想,走出生死业力,除了忏悔跟调伏以外,因为你忏悔,你不能做到百分之百;你调伏爱取,你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一定有剩余。那么这些剩余的妄想跟业力,你自己要去突破的时候,你必须要安住在无所得的心,这个很关键!就是你能够“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的走过临命终的生死关。
首先我们来谈谈“无所得”这三个字。
我们以一期的生命来说好了。我们一期的生命,凡是相状一定有一个开始,有一个结果。你的生命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一期的生命,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说:我从前生而来。不对!不能这样讲,你今生是一个女众,你前生是个男众,你怎么能够说是A创造B,结果A跟B不一样?你没准看到前生的相片,完全不认识。所以你的生命的果报,不能说是从前生而来,因为它是不同的相状,这两个没有任何的交集。你只能够说你的业力是从前生而来,但是你不能够说你的果报,是从前生而来,这不对!你不能够说前生创造你今生,只能够前生的业力创造你的今生,它留下的痕迹,留下那个功能创造了你,不是那个前生的本质创造了你,所以你不是从前生而来。
诸位!你是怎么来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那表示什么意思?《楞严经》讲,你的生命是无中生有,从空性而来,就这么回事。你本来没有这个色身,你本来有吗?也没有。因缘到了,突然间来,你过去哪一个业力浮出来了,啪!因缘和合,无中生有。
我们生命的开始,从《楞严经》的角度是无中生有,你的生命是无中生有,人生没有开始。如果你有开始,那你这个人生是有真实性,你就不是因缘和合;有真实性,它就不能消失。那就惨了!你就永远活下去了,它必须要因缘和合,它才会消失。既然讲“因缘和合”就是没有开始。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简单地讲,就是人生没有开始,人生没有起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无中生有,从空性而来,这第一个。
好,我们看我们的收尾。你将往哪里而去?
前面我们讲你从什么地方来,你从空性而来。那么最后人生的结果呢?人生的结果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没有结果!我们没有一个人有结果。
你说你有什么结果呢?佛陀很喜欢用做梦来比喻。你看,我们一个人一个晚上做五个梦。你第一个梦是转轮圣王, 七宝千子,何等自在!结果你第一个梦把福报都花尽了,第二个梦变成一只蚂蚁。第二个梦的时候就感到说:哎哟,那我第一个梦的时候,珍宝跑哪里去了呢?我是不是应该把第一个梦的珍宝,拿到第二个梦来花用呢?不可以!因为你第一个梦结束以后,是没有结果的。人生只有过程没有结果,没有一个梦是有结果的。它只有业力在释放的时候,有当时的假名、假相、假用,假的感受,如此而已。你将往哪里而去呢?你将往空性而去。
所以,人生是从空性而来,也将往空性而去。所以结论是——人生毫无所得,只有过程。没有一个人人生是有结果的。不管你怎么努力,你最后还是没有结果,这个叫做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就是人生没有结果。
但是我们不知道没有结果,我们会有所得,就开始攀缘,打妄想,然后执着,然后又触动了另外一个业力,又创造一个虚妄的因缘出来,就这么回事。
所以,你不要等到临终的时候才明白:哦,原来是无所得。因为你有所得心太强,你会去激发其他的业力,所以你不要等到死亡到来。你现在就告诉自己:其实人生是没有结果,它就是把业力释放完就算了。但是你把这一期业力释放完的时候,你千万不能再去触动来生的开关。
净土宗的临终正念,就是你不能去触动来生的开关。你触动来生的开关,你就惨了!这个时候安住真如就变得很重要!不迷!不取!不动!就是安住在一念的不生灭心。所以,临命终的时候,你的内心要安住在哪里,这很关键!安住在无所得的清净心,这个是最安全、最不容易启动生死业力的一个地方。你临终的时候只要念头一动,你就惨了!临终最怕的:不是怕你风动,也不是怕你幡动,最怕仁者心动。
好,我们先休息一下。我们待会儿再把这个做一个总结。
http://www.cxzz958.com/shanguanyujingtu/4481332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xzz958.com。鬼吹灯手机版阅读网址:m.cxzz9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