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集《禅观与净土》(念佛篇)
己二、仰仗佛力 分五:庚一、闻名得福愿;庚二、常修梵行愿;庚三、修行具德愿;庚四、清净解脱愿;庚五、闻名不退愿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面,我们看己二的仰仗佛力 —— 弥陀大愿必定救拔。
在我们大乘的传承当中,净土宗的念佛是一个很特别的法门,因为一般的圣道门的修行是单向式的修行,而净土宗是一种双向式的修行。
什么叫单向式呢?就是我们在面对我们的生命的时候,不管是面对外在的业力,还是面对心中的妄想,只有一种力量,叫作心灵的力量。我们必须靠心力去修习种种的波罗蜜,来消除我们的障碍,来成就我们的功德。所以,你的心力释放出去以后,这个心灵的力量直接就表现在你的果报上,就一种力量。你释放多大的心力,你的果报就显现什么样的水平出来。
净土宗不是这样子的,净土宗的修行是两种力量的结合,是内有心力,外有佛力。当我们提起佛号的时候,你的生命出现了两种力量:第一个,来自于你心灵的皈依;第二个,弥陀的大愿的结合。所谓的心力启动佛力,佛力加持心力。所以,念佛的人,心力释放出去的时候,它表现出来的你生命的功德,是经过一种弥陀本愿的转换。就是说,你的心力出去,它不是直接出现你的功德,而是先到弥陀的本愿那边去了。我们的心是先去弥陀的本愿,然后得到弥陀功德的加持回馈,然后再反应到我们的果报上去。
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受用的功德其实不是你自己创造的,你只是释放一种力量去把弥陀的功德启动起来,然后那个功德再跑到你的身上。这哪是你创造的呢?我们只做了一件事情,叫作“转他成自”。我们只是把佛陀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包括你今生的消业障,包括你临终的往生,都不是你心灵的力量。你只是成功地跟弥陀感应道交而已。
所以,圣道门的修学跟净土门的修学,两个核心思想是不一样的。圣道门的思想重在断惑证真,这叫各凭本事,那叫一步一脚印。你有多大的本事,它就直接显现在你的功德上,一点都不能够增加,也不能减少的。弥陀的本愿就不一样了,你本事再大,如果方法错误,你就没有效果,因为净土宗不是你自己心力的显现,是你得要启动弥陀的功德。
所以,净土宗的方法就变成很重要了,因为你不是把自己的力量直接显现在你的功德,而只是用你的力量去启动弥陀的功德,然后再转换成你的功德。一旦方法错误,你不能启动弥陀的功德,净土宗就叫作失败。
所以,修净土宗的人,你最好早一点清楚什么叫“感应道交”,否则你念的佛号都是事倍功半。你的力气再大,你不得其门而入,这个佛号就没有力量,因为净土宗本来就不是你的力量。哪是你的力量?你有那个本事到净土去吗?十万亿佛土,你去得了吗?所以诸位!一定要找到打开弥陀功德的门,你才能够得其门而入。所以,净土宗的人,你要念佛之前首先要知道一件事情,什么叫作“感应道交”。你最好早一点知道这件事情,你才不会盲修瞎炼。
感应道交,讲得最详细的就是《观经》的一句话。这句话你懂了,你大该就知道什么叫感应道交了。《观经》上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这个地方讲到两件事情。你要谈感应道交,你先谈谈佛陀是怎么回事。就是说,你今天要启动弥陀的功德,弥陀的功德是怎么回事呢?“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佛陀的功德是大自在的。什么叫法界身?以诸法为身,所以佛陀的功德是遍满的,“佛为法王,于法自在”,这个是他的自受用。
但是诸位,你别忘了下面那一句话,下面这句话对我们凡夫太重要——“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这句话讲了两个重点:第一个,佛陀的功德既然能够入我们的身心世界,表示佛陀的功德是有他受用。他的确有能力救拔我们,这是事实。我们看《阿含经》,我们看不出阿罗汉的功德能够跟我们分享,不可能。因为他因地的时候没有发菩提心,他没有把这个“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放到他每一个修持当中,所以他得到果报的时候也就能够自受用。佛陀在因地修布施的时候,他为一切众生布施,他为一切众生持戒。他每一个因地的法都带有众生,所以他果报现前的时候,“如来现起他受用”,他的功德就能够跟一切众生分享。
但是,你别忘了一句话,“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分享,那就落入了因缘所生法了。我再讲一次,佛陀的功德是非因缘所生法,他是超越因缘的,他哪有什么障碍呢?他今天要变成一只牛就变一只牛,要变成一只马就变一只马,“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但是,当佛陀的功德要输送到我们的生命的时候,那就必须要遵守因缘所生法的规则,就是说他的自在力就消失了,那么这个时候就由众生的念想来决定了。
就是说,佛陀不能够说,我要给你多少就多少。不是!当它变成众生的功德的时候,那就由众生决定了,就是由众生的心想来决定佛陀给你多少功德了。因为这个就是因缘所生的轨则,佛陀也必须遵循。
所以结论,“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当你的心态是什么程度的时候,你就出现什么功德。你如果“是心作娑婆”,那“是心是娑婆”。所以诸位!当你提起佛号的时候,重点不在于佛号,重点是:你是怎么想的,你是用什么样的心情来带动这个佛号!这个是关键。你的因地发心,你启动佛号当初的想法是怎么回事,这影响到佛号的去处。它可能往娑婆世界跑,当然它也可能往极乐世界跑。
基本上,我们可以把念佛人分成两类:
第一种人,为了现世的安乐而念佛。“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我们很多人念佛,平常都是为了今生的安乐:我今生有障碍,我没法处理,我至诚恳切,一心归命,把弥陀的本愿给启动起来。所以,很多人念佛,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创造诸多的感应。你看净土宗的感应里面,平时的感应可以写好几大本,因为他问题不难。因为这种心态每一个人都有,你想离苦得乐,我也想离苦得乐,他也想离苦得乐,这种心态不必要学习。“追求安乐此心同”,连畜生都知道离苦得乐,它都知道去追求食物、追求洞穴。离苦得乐是人的本性。所以,你一直用本性的离苦得乐来念佛,那你得到的是弥陀的“糖果”,因为你的心理的水平就这么回事!所以,这种平时的感应道交,所谓的破除业障,这一块不难。
但是问题来了,净土宗难就难在这个佛号要能够超越生死,要过生死关。所以你看,往生的感应在净土宗数目太少了,平时的感应太多了,因为净土宗大家不重视心灵的栽培。我们净土宗最大的盲点,就是你根本不在乎心理素质的提升,也就是佛号的档次念得都不高。按照善导大师的说法,这个佛号要能够把你念到了生脱死,最低的标准叫作“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个是我们最低标准,而不是离苦得乐。
我们昨天也花了很多时间来谈这两个概念。“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是什么概念呢?善导大师用两种信仰、三种心态来解释。
什么叫两种信仰?
第一个,你相信自己“业障深重,求出无门”。如果你要把今天的佛号操作成了生死的佛号,而不只是离苦得乐的佛号,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你最好先了解自己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般人对佛号不能够通身靠倒,答案很简单,就是你高估了你自己。你看到自己美好的一面,看到自己会拜佛,看到自己会念佛,看到自己会布施、持戒,但是你忽略了你邪恶的一面——业障深重。我们今生的美好一面只是生命的一个水泡,这个水泡也像那个大海,很多的污泥都是潜伏在里面,随时要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首先要看到自己生命的全部:原来我们无量劫来累积很多的生死业力,而这个业力已经没法处理了。这个很关键。“业障深重,求出无门”,这是你对自己的一种觉悟。
第二个,“弥陀大愿,决定救拔”。
这两种信仰就开出三种心态。就是说,临终的时候以什么样的心态念佛,能够启动十八愿,把阿弥陀佛给感应出来?为什么有些人临命终的时候念佛,念了半天佛陀没有来?为什么有些人他造了这么多的五逆罪业,临终还业障现前,他就念了几声佛号,就能够使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为什么?因为他的心态到位。
基本上,有三种心态是很重要:
第一个,怖畏生死。他必须对生死轮回有一定程度的厌离跟怖畏。我想,你没有了生死的决心,这个佛号就没有办法了生死,因为你的心态决定了佛号的状态。你要看到无常,看到苦谛,看到轮回的过失。
轮回的过失,我个人觉得,最可怕的不是因为它给我们痛苦,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轮回没有结束的一天,这个最可怕。我们日常生活里面的痛苦都有结束的一天,你生了一场病,几个月或者是几年就好了。日常生活的痛苦会给你希望,但轮回没有给你希望。轮回你不解决,你永远都出不去,它自己不会消失掉的。所以,轮回的痛苦,反正你迟早要处理!你要有本事跟它耗,生死轮回就跟你耗下去。等到有一天,你痛苦了、知道怕了,你还得处理。这件事情晚处理不如早处理。
所以,你对轮回的观照就是,你反正得处理,因为没有人会帮你处理。你把它放着,不管它,那你就生生世世地深受老病死的折磨。所以你要知道,轮回的可怕来自于它是一种无止尽的折磨,这个才可怕,它没有结束的一天。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开始怖畏,这件事情你该是处理的时候,今生是时候该处理了。
从这个处理当中产生第二个思想:放弃主宰。放弃主宰是成败的关键。
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要往生必须有个条件,叫作“带业”往生,你必须把业打包起来才能够往生。如果这个业没办法打包,它是一种活动的状态,那对不起,佛陀也没办法。佛陀只能够做一些有条件的救拔,他不能够做无条件的救拔。很多人解释佛力的时候,把这个佛力解释成有自性的,就是佛陀可以没有因缘地救拔你。你违背了感应道交的思想!“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这个地方明明就讲到,众生的思想是主导佛力的强弱的。所以,你今天要跨越生死,就必须让生死业力沉淀下来。生死业力的转盘,你不能把它转动起来,你必须对生死轮回完全放弃。
我想,我们凡夫做了两件错事,非常严重:第一个就是去造业。当然,这个过去就过去了。第二件事情,你是把业力再激发起来。第二个错更糟糕。
就是说,我们现在临命终,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告诉自己,哎呀,那个时候不要造业多好!这个已经过去了,关键是现在。第一件错误不可弥补,说你不再造业,不可能,已经造了。你现在要做的只是第二件事情,你不要启动业力。你的前面很多地雷,但是你可以不去碰触它。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带业往生。不是说他没有业力。谁没有个业力?他带业往生,他是成功地闪过业力,他能够正确地操作他的心态,安住在不迷、不取、不动,把身心放空,不执着心中的妄想跟念想,把妄想放掉。有妄想,但是无住。我们平常很想主宰我们的生命,当然,我们其实就是主宰自己的妄想。我们喜欢执着妄想,希望把妄想在日常生活表现出来,这种概念到临终是非常要命的。
其实按照佛陀的说法,生命是不能主宰的。但是有些人,特别是福报大的人,他觉得,欸,我为什么不能主宰呢?我现在要买一个房子,我就可以买一个房子;我喜欢买什么车子,我就可以让它如愿啊!那不是你能够主宰,那是因为你有善业力。诸位!你能够心想事成,不是你能够掌握生命,是善业满你的愿。你福报享尽,你试试!你把福报花完的时候,你有本事再来主宰你的生命看看?你一杯水都喝不下去!所以,生命本来就不能主宰,而我们去主宰,就弄得自己很多痛苦,弄得自己业障深重。你启动无边无际的业力!
其实我们平心而论,你放弃生命的主宰,对你一点损失都没有,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该你的,它本来就不是你的。我们一个人有错觉,就说,我人生能够这么成功,是因为我做了很多的主宰,我打了很多妄想,我做了很多的追求。你今天如果没有福报,你试试!世界上追求的人多了去了!那哪是你追求来的呢?生命是求来的吗?生命的福报是修来的,那是你前生修来的!哪是你今生求来的?如果生命能够求来,那因果思想就全部推翻了。
所以诸位!你首先要知道一个概念,放弃主宰,对你一点损失都没有,但是对你有大好处,你可以让业力沉淀下来,你可以把业带走。就是说,没错,我的确业障深重,但是我有本事让业力沉淀,我能够让业力不干扰我往生。关键在哪里呢?放弃主宰!这是整个往生的非常核心的思想,重点在这儿。往生的人必须要想方法,让抗拒你往生的、在向后面拉扯你的生死业力降到最低,然后你才有资格谈一心归命,把愿力发动出来。走不出生死业力,你怎么面对弥陀的光明呢?你连基本的业力都走不出来,阿弥陀佛在门外等你,你这个门迈不出来,弥陀本愿也没办法。阿弥陀佛没有来之前你就被业带走了。
所以诸位!临命终人什么叫心不贪恋?什么叫作意不颠倒?什么叫正念分明?这三句话只有一句话,就是放弃主宰!这句话做到了,三句话都到位了。就是,我对未来没有任何念想,我没有意见,我全部交给佛陀来主导。当你提起佛号的时候,心中虽有妄想,但是你心中已经无所住。妄想打它的,你的心跟妄想开始脱钩了,不随妄转。不随妄转的时候,你的业力就开始沉淀了。就这么回事。
善导大师的慈悲智慧,他为什么告诉你,你业障深重,你自己没法处理你的生死?就在这里了。就是你不要自己自作聪明了。我们无量劫来,每一次都想掌握自己的生命,就把自己弄得伤痕累累、业障深重。意思是说,是我们主动去搅动业力的。现在我们不能够说业力系缚我们,说难听一点,是我们去惹业力的。诸位!首先你要知道一个问题,业力再怎么可怕,它没办法主动攻击你。你要永远知道,地雷再怎么可怕,地雷不会自动爆炸的。你不惹它,它不会爆炸。所以,处理生死业力,最简单就是放下。业力不能处理!你永远要知道,你越处理越糟糕。我们以前就是要去处理业力,结果搞得自己业障深重。其实处理业力最好的方式就是放下,你别处理,因为你根本没法处理。这个水这么多污泥,你不要去搅动它就是最好的处理了。
所以你看,所有往生人的相貌,他的心都是非常寂静的。他的心寂静,表示这个人已经对生命完全放下了,这样才可能往生。这个往生的相貌,脸看起来他根本就不能有一种有所得的攀缘心。你临终的时候,你的相貌只要出现“仁者心动”,你念头开始动了,那你不会往生了。你业力开始在搅动,你怎么往生呢?你业没办法带!带业,所以能够往生;你业没办法带,你怎么往生呢?你看到哪一个人业力很炽盛往生了吗?不可能!业要沉淀,你的心要先放下,这是基本概念。
所以善导大师的整个皈依的思想,在第二句话,“怖畏生死”。
稍微有一点智慧的人也会看到生死的过失,对阿弥陀佛的功德“一心归命”,这个问题也不难,所以,善导大师的核心思想,所谓“顺从本愿”。什么叫顺从本愿呢?我认为重点在第二个,放弃对你生命的主宰。你不要再主宰了!你生生世世都想主宰,搞到你现在“业障深重,求出无门”。你把身心放空,把生命交给佛陀。你交给佛陀,一定比你自己主宰好多了。所以善导大师这种皈依式的念佛,就是放下对生命的主宰,把生命全部交给佛陀,那么这个时候就带业往生了。就这个概念。
所以,我们的心态准备就变得很重要了。就是说,净土宗是一种双向的念佛,我们的心去激发弥陀的本愿,弥陀的本愿再回馈给我们。所以说佛陀是扮演被动的角色,你的心释放一个什么样的信息是关键了。反正阿弥陀佛的功德是圆满的,他四十八愿,他给你什么样的回馈,在于你释放什么样的信息出去。所以我们要释放三种信息:第一个,怖畏生死;第二个,放下主宰;第三个,一心归命。
怖畏生死、放下主宰,这个我们上一堂课也讲了很多了。我们今天来谈一谈什么叫“一心归命”,来看看这个思想。我们今天要皈依弥陀,当然要首先了解弥陀的功德有哪些。
弥陀的功德,基本上四十八愿,我们分成三大类:第一个讲到未往生的功德;第二个是已经往生,你是怎么样受用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已往生的功德;第三个讲临终接引的功德,比方说十八愿、十九愿。已往生的功德,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我们到了《往生篇》再来详细地谈一谈怎么样欣求极乐。我们现在来谈一谈“未往生”。
什么叫未往生呢?有两种情况:
首先,因为你死亡还没到来,但是你的心态已经准备好了,在死亡到来之前,你也会得到一些未往生之前的功德,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什么叫未往生呢?就是你做好了准备,但是你临终的时候遇到障碍,遇到一些逆缘的刺激,结果你没往生。你尽管没往生,这个佛号也没有完全白费。你在没有往生之前,佛号会陪伴你,会给你某一部分的加持力,就是未往生之前的功德。
透过这个功德,我们对佛陀的功德有所了解,他当初为什么叫作全盘的规划。
在“未往生”的功德当中,我们提出了五点来做一个纲要的认识。
庚一、闻名得福愿(四十三)
第一个,我们看“闻名得福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 尔者,不取正觉。
弥陀的本愿,在因地叫作愿力,因为因地就要发愿。但是他经过长时间的积功累德,成佛以后,这个就不是愿力了,这叫作功德庄严,这是真实的功德力。你这个愿已经满了,已经有资粮力把它满愿了。我们来看看这个已经圆满的愿力,就是真的有加持力的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这个“他方国土”当然不是指西方净土,就是他不是在西方净土。发了菩提心、行菩萨道的这个菩萨众,“闻我名字”。这个“闻我名字”是什么意思呢?古德解释说,这个地方有闻跟持:听闻名号,心生欢喜;念念相续,受持不失。它有听闻欢喜、受持不失这两种概念。也就是说,他念这个佛号,他都有一种皈依欢喜的心,而且佛号在他的心中也不是点状,他某种程度对佛号的操作,能够“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
那么,这个人经过这个佛号的身口意的熏习,有什么好处呢?“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个尊贵家有三种解释:第一个,有权力;第二个,有学问;第三个,有财富。也就是说,这个就是一种人天的资粮,他受到一种广大的资粮力,受到人天的恭敬尊重。
这个尊贵家,行菩萨道是很重要。佛陀本来就警告菩萨,你不能堕入卑贱的果报。所以你看佛陀,为什么六波罗蜜先修布施?佛陀说为什么先修布施呢?让你这个菩萨庄严,人家对你有恭敬心,你再弘扬佛法,人家容易生起信仰。
从圣道门的角度,尊贵身叫作自力壮严。你必须透过布施成就福报,透过持戒成就尊贵,透过忍辱成就庄严。所以,按照圣道门的单向修学心地法门来说,这个尊贵身是三种法的结合,布施、持戒、忍辱三个法门的结合,然后,啪,出现了尊贵身。但是这个地方不是这个意思,他不是自力庄严,他叫他力庄严。这种尊贵身是透过一种对弥陀的忆念,去启动弥陀的这个愿力以后,佛陀对他的加持回馈。这个地方的尊贵身偏重在他力庄严。
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的确是尊贵身。我们举个例子,比方说忏公师父。当然,每一个菩萨都有他不可思议的地方。菩提心、空正见,这个是无形的功德,但是从身相来看,忏公师父的确有不可思议的摄受力。
举个例子,过去台北有几个做生意的,到莲因寺去参观。他们也没有学佛,他们只是来参观的。结果,突然间看到忏公师父从寮房走到大殿的时候,他们三个做生意的居士就情不自禁地,看到忏公师父就拜下去了,情不自禁地。尊贵!
当然,当我们出现一个果报的时候,我们世间人就是傻傻地看果报。有智慧的人看到,欸,他到底是怎么修来的?我们重视他的因地。后来我发觉,忏公师父他老人家特别喜欢拜佛。他要去坐火车的时候,还有十分钟,欸,我再拜几拜!有时候一拜就把火车给耽误了。当然重点不是他拜几拜,表示他的心态,心心有这种忆佛的想法。你想想看,你还有十分钟你会去拜佛吗?你也不会去拜佛,对不对?所以他这个十分钟会去拜佛,表示他这种心态——闻我名字,听闻名号,受持。就是说,他把忆佛念佛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心中有佛。
心中有佛的时候,是怎么回事呢?“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诸位!佛号进入你的心中,它不会空过,它会释放香气。就是说,没错,你的内心没有香气,但是你经常把佛放在心中,它就是不断地熏,最后你也有香气了。沾到什么香气呢?生尊贵身。所以你看喜欢拜佛、喜欢念佛的人,比那些不喜欢念佛、完全走自力的禅宗人……当然,内心的心地法门我们不予评论,因为这个无相的功德很难讲,但是从有相的因缘来说,忆佛念佛的人真的比较尊贵。不是他修来的,是弥陀本愿摄受。所以从这个愿可以看得出来,从现实生活我们也可以感觉到这个愿的存在。当然,这个是人天福报。
庚二、常修梵行愿(三十六)
我们来看看,当我们把佛号在心中不断转的时候,有没有更高等的东西?比方说,出世的解脱。我们看第二个,常修梵行。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 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是弥陀的其中一个愿,常修梵行愿。说,我成佛以后,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在诸佛世界的这些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菩萨们(这个菩萨偏重在凡位的菩萨),那么这个凡位的菩萨他做什么事?他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叫“闻我名字”。也是一样,他听闻以后,包括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念、意业的观想、皈依。
这个佛号在他的身口意长时间地运转以后,会留下什么功能呢?“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梵行,就是出离心最基本的一种表现,就是他对世间的五欲慢慢地淡薄。这个地方“常修梵行”,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如果这个人功夫深,他兼修四念处,那么这个时候他再操作佛号表现出的常修梵行,就是这个人会完全离欲,对世间快乐的五欲很自然地就没什么兴趣了,就是功夫深。对于一个初学者的话,“常修梵行”指的是什么呢?虽有五欲的现行,但是他做完以后,他会有一种增上惭愧,他心中会有一种抗拒的力量出现。就是说,虽然他没办法完全把这个欲望的烦恼消灭,但是他的那种抗拒力量已经出来了。为什么?他有惭愧心了,事后增上惭愧。
这就看得出来,佛号在他心中已经释放一种力量,叫作出世的常修梵行的善根。这个是讲出世间的解脱。
庚三、修行具德愿(四十四)
我们看第三。第三就进入大乘福慧的两种资粮,菩萨道。作为一个菩萨道的人,他如果兼修佛号,对他有什么加持力呢?我们看第三,修行具德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 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们解释一下。就是“设我得佛”,在“他方国土”,非西方净土的这个发菩提心的菩萨“闻我名字”,他做了两件事:第一个,他身口意受持佛号;第二个,“欢喜踊跃,修菩萨行”。一方面他受持佛号,一方面他有做一些义工,主动积极地积集很多的资粮。
那么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具足德本是什么意思?莲池大师说,这个“具足德本”,就是心想事成这种大福德境界。福报差的人,他的福报要透过追求,这个人福报的力量薄弱;福报大的人他不要求,他是用想的就出现了,心想事成。
我举个例子,这是我自己亲身看到的例子。我一九八七年读佛学院,读了三年。八七年的时候,有个班上同学跟我是师兄弟。其实刚出家的时候他的智慧并不是很高,福报力也一般般,但他很有善根。我们读佛学院的时候课程很累,早上上课,下午也上课,晚上又做晚课。他老人家呢,他发愿,他发愿在读佛学院的三年,每一天要拜三千拜阿弥陀佛,而且他课还得照上。每天三千拜,这三年就三百万拜了。
那怎么拜呢?他上课也不能少上,他就只好提前起床,所以他有时候两点钟起床开始拜,拜到我们三点半打板。我们冬天的时候三点半打板,大家穿着厚厚的棉袄,就像披个棉被起来。他老人家两点拜的时候拜到满身是汗,穿了一个薄薄的短衣,在刺激我们。所以我们打板的说,啊,你这么早起床,干脆打板就给你打好了,反正你三点半的时候顺便打个板吧。好吧,我就打吧!所以他一打板的时候,我们就看到,哦,看他一直拜得满身大汗的。
一年过去以后没发生什么事儿。到第二年的时候,他跟我讲一件事。他说,界兄,我现在也不能打妄想。我说怎么回事?他说,我现在想什么事,这件事就会出现。比方说我那个时候杯子破了一个洞,心想要有一个新杯子该多好!结果有一个居士莫名其妙就送来一个杯子。他说我衣服破了,要有一件新衣服该多好!就有人送他一件衣服。心想事成!
但是诸位你想,他在读佛学院的时候,他就住我隔壁寮房,他也没布施,也没持戒,什么事也没做,他只做了一件事情——忆佛、念佛、拜佛,就能够拜出心想事成。那你解释看看,诸法因缘生,这什么因缘?当然不是他自己的心力去创造功德。我们只能够说,他的心力去刺激弥陀的本愿,得到弥陀本愿的回馈跟摄受。他的一念虔诚皈依的心去启动了弥陀本愿,就是这个愿,修行具德愿。这个是我亲自看到。
所以,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兼念佛号,对自己的资粮是有帮助的。
庚四、清净解脱愿
我们来看第四,清净解脱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 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如来。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前面指的是大乘的福德资粮,这以下是指的大乘不可思议的智慧资粮。
说一个菩萨道的人,他在听我名号的时候(按照合理的推论,这个人应该不完全只是“闻我名字”,他应该兼修大乘止观)那么这个时候“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
这个清净解脱三昧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地方佛陀亲自解释,说什么叫清净解脱三昧?就是你的心住此三昧以后,“一发意顷”,就在一念之间,能够“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个是大乘的不可思议三昧,我举一个例子。
在《维摩诘经》里面,有一天,维摩诘居士在经行的时候,到了一个树下,看到舍利弗尊者在打坐。他问舍利弗尊者说,尊者!你在干什么呢?尊者说我在打坐。他说,你是怎么打坐的呢?舍利弗尊者说,我就是先把身体安坐,调饮食,调睡眠,调呼吸,然后再调心,调完以后再把心安坐。先把身安坐,心安坐,身心世界由粗到细,把这个详细的过程跟居士说了一遍。这个居士听了以后摇摇头,说,你这个不是真正安坐。这个时候尊者舍利弗说,那这个不是安坐,什么是安坐呢?维摩诘居士说,不起灭定而现威仪,是名安坐。不起灭定,就是说,如果你有一天内心安住灭尽定,同时又现出身口意的活动,这个是真实的安坐。
当然这句话对小乘的学者是打击很大。在小乘的概念里面,他的思想是二分法的:你要禅定,你就不能有活动;你要活动,你就得失去禅定。没有人说在禅定当中又能够现出威仪的活动,活动又能够不失定意。
诸位!世间上只有大乘佛法是一种超越对立的中道思想,这个是大乘的三昧。你如果会读大乘经典,你会发觉,大乘佛法的教法很少讲一句话,除非他在对治你。一旦佛陀在显第一义谛悉檀的时候,他一定是两句话。佛陀说“犹如莲华不着水”,一定怎么样?“亦如日月不住空。”一定是这样。他讲“应无所住”,他一定会讲“而生其心”,他一定是种 balanced,平衡的。
而这个法门是很难修行的,知道吗?因为我们凡夫也好,二乘也好,是种对立的思考,要么对,要么错;大乘佛法还一个非对非错。我们要么空,要么有;大乘佛法有非空非有。你如果要走大乘佛法,你最好开始训练双向思考,一种平衡式的思考。当你讲空性的时候,你要想它一定有妙用;而讲妙用的时候,你要想它是离相、空性的。
大乘佛法的思考永远是平衡式的。这种平衡式的思考,如果说要从你自己的修行,你光是建立一个正确的知见都很难。你要能够让你的身口意超越对立,落入平等法界,你就要有一段很长的时间,何况你要把它表现出来?但是这个地方指的是弥陀本愿摄受,你很快地就能够“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这是一种身口意的造作,关键还是什么呢?而不失定意!那这个就不可思议。
这是讲大乘的善根,就是说,你这个中道的善根很快地就能够上路,具足。
庚五、闻名不退愿
我们看第五,闻名不退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在四十八愿当中,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这个愿。我把它解释一下。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这个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他做了一个很重要的事,“闻我名字”。就是说,他曾经在佛堂,或者参加佛三的时候,用这句佛号,经过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叹、意业的皈依,这个佛号在他的身口意转过一遍以后,他的身口意跟一般人不太一样了,他有一种不退转的善根。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个不退转当然不是指的你自己的力量,它是一种增上缘。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增上缘,什么叫增上缘力的不退转。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老人家举一个实际的例子。他说,有一个老人家退休以后,觉得在家里面待着没啥意思,就放弃了家庭到僧团要求出家。按照佛陀声闻戒的规矩,你不能随便剃度一个人出家。他要没善根,结果一天到晚在僧团里面待着,空空地浪费信施。所以你得怎么样呢?观察他有没有善根。所以诸大阿罗汉就次第地观察,发觉这个人八万大劫都没有栽培善根。也不可思议了,八万大劫跟三宝都没有结缘!所以对他说,你没有善根出家,你时间空过了,请你回去吧。僧团就不要他。他很伤心,觉得僧宝都不要我了,就在精舍外面哭了。哭一哭,佛陀回来了。佛陀看到他就明知故问,你为什么如此伤心呢?这个时候他就如是如是报告。佛陀就叫目犍连尊者,就强迫目犍连尊者:你把他剃了。目犍连尊者衔佛的慈命就把他剃度了。结果没有多久,他竟然证得阿罗汉果了。
那么诸大弟子就起疑惑了,说佛陀您不是说没有善根不能出家吗?他不能证阿罗汉果啊,他怎么就能够证阿罗汉果呢?佛陀说,你们阿罗汉的神通只有八万大劫。他八万大劫之前曾经是个樵夫,做樵夫的时候,有一次他遇到老虎(我们知道老虎跟豹最大的差别是什么?豹会爬树,老虎没办法爬树),就赶紧跑到树上去,他以为是安全的。结果老虎在下面一吼,他吓了一跳,就念了一声“南无佛”,这个时候跟三宝结下一个善缘。所以他在那边哭的时候,佛陀就出现了。当然,我们在那边哭佛陀不一定出现,这是因缘有浅深差别。
现在我们要说的一件事情,这个愿好在哪里?它能够把佛号永久保存,这个很关键。就是说,其实他念南无佛的时候,他的心态有没有到位?当然没有到位。他有出离心吗?没有!他有菩提心吗?也没有!他有往生的心吗?更没有!所以他念这句佛号的时候,在当下没有产生作用,对不对?但是你可以说他这个佛号白念了吗?当然你说他白念也对。但是,它当下没有起作用,不表示它以后不起作用。等到他想出家的时候,对不起,这个佛号就有作用了,佛号可以等待你!
就是说,你现在没有善根,你这个佛号白念了,对不对?但是没事,佛号先进入睡眠状态,等到有一天你心理到位了,欸,这个佛号就有意思了,它就能够招感释迦牟尼佛的出现,它就能够招感目犍连尊者为他剃度,它就能够使令他今生成就阿罗汉道!所以,佛号还可以等你,等你成长。就是说,你现在不能把我启动,没事,我就陪着你成长,我就先进入睡眠状态。等到你那念心到位的时候,这个佛号就能够启动了。还有这种功能,你想想看。
套一句蕅益大师说的:“譬如食少金刚,毕竟不消。”你把这个金刚吃进去,你的胃液没有办法消化它,所以金刚只能够永久待在你的肠胃。那么这个佛号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虽然你现在一天到晚攀缘,老想要主宰人生,把佛号念得乱七八糟的,结果你往生失败了。往生失败以后,你的人生就充满不确定,随着业力到了天上,佛号跟你到天上;你到了三恶道,佛号也跟你到三恶道。经过长时间的轮回,你终于知道怕了,你想修行的时候,哦,这个佛号就有作用了!就是,当你准备好的时候,那些等待你的佛号也准备好了。这个愿就这么好,叫作毕竟不退,究竟不退。就是说,你虽然暂时没办法启动,但是佛号会替你保留下来,等待你的成长。所以这个愿它是有这么一个好处,毕竟不消。
我们现在只看到佛陀的五个愿,当然我们没有看到四十八愿的全部,但是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答案:阿弥陀佛设计四十八愿是相当用心的,他可以满足众生所有的需求。你要安乐,有尊贵身;你要解脱,他有常修梵行;你要行菩萨道,他有这个不可思议的不起灭定而现威仪。作为阿弥陀佛,我们可以看到他做了充分的准备。就是说,阿弥陀佛你就别担心了,你用不着担心阿弥陀佛到底准备好没有。你少操阿弥陀佛的心,你操自己的心就好了。感应道交是双方准备,阿弥陀佛已经准备好了,你准备好就可以了。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来,弥陀的功德是含摄整个大乘的五乘的功德。
戊三、会归佛号
我们看最后,会归佛号。
善导大师对净土宗的贡献是其他祖师不可取代的。他的贡献来自于两个:第一个,他提出了念佛的核心的心态,就是什么样的心态是最圆满的念佛:“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开出了相信自己业障深重、求出无门,相信弥陀大愿决定救拔。他把这种顺从本愿的思想开展出来。第二个就是他强调持名,让修行能够快速成就。这是善导大师的第二贡献。
我们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一)略开二宗
先看“略开二宗”。
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观经四帖疏》—
我们看净土宗的传承,在善导大师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善导大师之前,其实在慧远大师的时候,修观想、观像的很多。那么为什么到了善导大师开始强调持名?他要提出他的理由。
首先我们看,他说:“《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
前面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谈念佛的心态,因为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才有资格谈所念的佛不可思议,众生的心跟佛心之间都要双方的准备。但是,做好准备还不够,你必须有一个桥梁,就是说你的心有感应的力量。你的心有能感,佛陀有能应,但是你中间要搭起一个桥梁。毕竟我们众生法界跟佛法界是有落差的,差了四个法界。所以,搭上一个桥梁,才能够让感应变成圆满,不是只有心态准备而已,你必须有一个有相的桥梁。
那么,这个桥梁有三种。我们解释一下。
第一道桥梁叫作观想念佛。观想念佛就是说依文起观。你没有看到相状,但是你从佛陀的经文,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八功德水中有莲花,还放大光明。你从文字里面依文起观,这叫观想念佛。
第二个,观像念佛。观像念佛,就是说你把佛像放在前面,你睁开眼睛去取佛像的相状,然后闭住眼睛以后,你用自己的想象力把它在心中现出来。不清楚,再打开,再看,再取,直到你心中的影像像镜子现出影像如此清楚,这个是观像。
第三个就是持名。一句弥陀念诵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
所以搭上桥梁有三种情况,观想、观像、持名。
当然,善导大师意思就是说,从《观经》来看,他认为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两个都对。《观经》,你说它是观想、观像也对,说它是持名也对。《观经》等于是认为,跟弥陀感应道交,你观想莲花也可以,观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也可以,持名也可以。但是,重点在下面这句话,他说,虽然有定散二门(定,当然观想、观像、持名;散,就是净业三福),但他说:“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他说,我个人揣测佛陀的意思,佛陀是强调持名的。
这个持名一法,为什么能够得到善导大师如此的看重呢?蕅益大师做了一个解释说,因为它“至简易,至稳当”。因为我们的心思已经很散乱了,所以这个桥梁越简单,门槛越低越好,下手易,成功高。我们看善导大师,善导大师曾讲一句话,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他说,观想、观像有一个缺点,不是法门不好,是众生心粗,观难成就。观想、观像这两个桥梁,不是这两个法门不好,而是我们的心太粗重了,所以我们很难修观。所以,这句话以后,《观经》在净土宗就落入非主流的修行,不是主流,顶多当助行。
持名,音声是我们最容易跟佛陀搭上的桥梁。你创造一个声音再听回去……也就是说,我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你说,欸,我皈依弥陀的四十八愿。对不起,四十八愿是没有形状的。我们凡夫的心,在唯识学上说,我们不能攀缘一个无相的东西,凡夫的第六意识只能够在有相的因缘活动。所以,尽管这个时候四十八愿是我们的皈依境,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有相的因缘来引导,会变成桥梁中断。所以音声变成是最简单的桥梁。
音声作为桥梁,我们举一个实际的例子,这是出自《印光法师文钞》。说在江苏省有一个厨师,他不但自己到处去给人家做饭菜,他有时候还做义工。有人在寺庙打佛七,他就去那边切菜、煮饭来供养这些念佛人。古时候的斋堂就是在大殿隔壁,所以他在切菜的时候,大殿旁边就飘来阵阵的佛号声音,他有时候也就跟着哼几句。
几年过去以后,他的儿子生了一场病,病得很严重,就没法治了。临终的时候,这个做厨师的父亲就去看他。儿子就抓着他爸爸的手说,我这个病已经好不起来了,我今生造这么多罪,我肯定要堕三恶道。我看你的身上有一道光明,你可不可以把光明分一点给我?他爸爸说,我也没有做什么善事,哪有光明呢?他儿子说,没关系的,你不管怎么样就分一点给我就好了。他说,好吧,那就答应你吧。说也奇怪,他一答应他,这个儿子从一种躁动不安马上变成安祥,就往生了。当然不是往生西方了,是往生而已。
往生以后,印光大师就解释了,说为什么这个厨师有加持力?因为他做了一件事情,他曾经听到佛号的音声。这个太重要了!诸位,在六根当中,你千万不要忽略你的耳根,我们跟诸佛菩萨的所有沟通,最关键的渠道就在耳根,我们得到佛法的信息百分之八十都通过耳根,听闻佛法、忆念佛号都是靠耳根。按照《楞严经》的说法,佛陀的功德是顺逆皆方便,佛陀可以用任何的信息来释放他的加持力。
但是我们凡夫没有本事说顺逆皆方便,我们要选择圆通。为什么佛陀在二十五圆通最后选择耳根圆通?他的理由就是,“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地,实以闻中入”。就是说,娑婆世界,在六根当中耳根最为通畅,耐用、持久而且摄心,你用整天都不会坏掉。所以,用耳根来听声音作为我们跟佛陀的桥梁,这个是至简易、至稳当的方法。反正它就是一个桥梁,你这个桥梁能够快速搭起来,你听到声音,你就跟佛陀连线了,这个最简单。
因为你真正的感应是心态,所以你没有必要把这个桥梁搞这么复杂。它就是一个桥梁,你不管怎么样,能够感应就好了。所以,你心态准备好了的时候,我们要找一个最简单的、最简易、最稳当的沟通的桥梁,就是佛号声音。所以,善导大师的解释以后,唐朝以后基本上强调持名念佛,因为它操作简单。
我们把善导大师的专修,包括他的顺从本愿的思想,包括他会归佛号的概念,先讲到这里。休息十分钟。
http://www.cxzz958.com/shanguanyujingtu/4482918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xzz958.com。鬼吹灯手机版阅读网址:m.cxzz958.com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面,我们看己二的仰仗佛力 —— 弥陀大愿必定救拔。
在我们大乘的传承当中,净土宗的念佛是一个很特别的法门,因为一般的圣道门的修行是单向式的修行,而净土宗是一种双向式的修行。
什么叫单向式呢?就是我们在面对我们的生命的时候,不管是面对外在的业力,还是面对心中的妄想,只有一种力量,叫作心灵的力量。我们必须靠心力去修习种种的波罗蜜,来消除我们的障碍,来成就我们的功德。所以,你的心力释放出去以后,这个心灵的力量直接就表现在你的果报上,就一种力量。你释放多大的心力,你的果报就显现什么样的水平出来。
净土宗不是这样子的,净土宗的修行是两种力量的结合,是内有心力,外有佛力。当我们提起佛号的时候,你的生命出现了两种力量:第一个,来自于你心灵的皈依;第二个,弥陀的大愿的结合。所谓的心力启动佛力,佛力加持心力。所以,念佛的人,心力释放出去的时候,它表现出来的你生命的功德,是经过一种弥陀本愿的转换。就是说,你的心力出去,它不是直接出现你的功德,而是先到弥陀的本愿那边去了。我们的心是先去弥陀的本愿,然后得到弥陀功德的加持回馈,然后再反应到我们的果报上去。
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受用的功德其实不是你自己创造的,你只是释放一种力量去把弥陀的功德启动起来,然后那个功德再跑到你的身上。这哪是你创造的呢?我们只做了一件事情,叫作“转他成自”。我们只是把佛陀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包括你今生的消业障,包括你临终的往生,都不是你心灵的力量。你只是成功地跟弥陀感应道交而已。
所以,圣道门的修学跟净土门的修学,两个核心思想是不一样的。圣道门的思想重在断惑证真,这叫各凭本事,那叫一步一脚印。你有多大的本事,它就直接显现在你的功德上,一点都不能够增加,也不能减少的。弥陀的本愿就不一样了,你本事再大,如果方法错误,你就没有效果,因为净土宗不是你自己心力的显现,是你得要启动弥陀的功德。
所以,净土宗的方法就变成很重要了,因为你不是把自己的力量直接显现在你的功德,而只是用你的力量去启动弥陀的功德,然后再转换成你的功德。一旦方法错误,你不能启动弥陀的功德,净土宗就叫作失败。
所以,修净土宗的人,你最好早一点清楚什么叫“感应道交”,否则你念的佛号都是事倍功半。你的力气再大,你不得其门而入,这个佛号就没有力量,因为净土宗本来就不是你的力量。哪是你的力量?你有那个本事到净土去吗?十万亿佛土,你去得了吗?所以诸位!一定要找到打开弥陀功德的门,你才能够得其门而入。所以,净土宗的人,你要念佛之前首先要知道一件事情,什么叫作“感应道交”。你最好早一点知道这件事情,你才不会盲修瞎炼。
感应道交,讲得最详细的就是《观经》的一句话。这句话你懂了,你大该就知道什么叫感应道交了。《观经》上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这个地方讲到两件事情。你要谈感应道交,你先谈谈佛陀是怎么回事。就是说,你今天要启动弥陀的功德,弥陀的功德是怎么回事呢?“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佛陀的功德是大自在的。什么叫法界身?以诸法为身,所以佛陀的功德是遍满的,“佛为法王,于法自在”,这个是他的自受用。
但是诸位,你别忘了下面那一句话,下面这句话对我们凡夫太重要——“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这句话讲了两个重点:第一个,佛陀的功德既然能够入我们的身心世界,表示佛陀的功德是有他受用。他的确有能力救拔我们,这是事实。我们看《阿含经》,我们看不出阿罗汉的功德能够跟我们分享,不可能。因为他因地的时候没有发菩提心,他没有把这个“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放到他每一个修持当中,所以他得到果报的时候也就能够自受用。佛陀在因地修布施的时候,他为一切众生布施,他为一切众生持戒。他每一个因地的法都带有众生,所以他果报现前的时候,“如来现起他受用”,他的功德就能够跟一切众生分享。
但是,你别忘了一句话,“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分享,那就落入了因缘所生法了。我再讲一次,佛陀的功德是非因缘所生法,他是超越因缘的,他哪有什么障碍呢?他今天要变成一只牛就变一只牛,要变成一只马就变一只马,“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但是,当佛陀的功德要输送到我们的生命的时候,那就必须要遵守因缘所生法的规则,就是说他的自在力就消失了,那么这个时候就由众生的念想来决定了。
就是说,佛陀不能够说,我要给你多少就多少。不是!当它变成众生的功德的时候,那就由众生决定了,就是由众生的心想来决定佛陀给你多少功德了。因为这个就是因缘所生的轨则,佛陀也必须遵循。
所以结论,“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当你的心态是什么程度的时候,你就出现什么功德。你如果“是心作娑婆”,那“是心是娑婆”。所以诸位!当你提起佛号的时候,重点不在于佛号,重点是:你是怎么想的,你是用什么样的心情来带动这个佛号!这个是关键。你的因地发心,你启动佛号当初的想法是怎么回事,这影响到佛号的去处。它可能往娑婆世界跑,当然它也可能往极乐世界跑。
基本上,我们可以把念佛人分成两类:
第一种人,为了现世的安乐而念佛。“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我们很多人念佛,平常都是为了今生的安乐:我今生有障碍,我没法处理,我至诚恳切,一心归命,把弥陀的本愿给启动起来。所以,很多人念佛,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创造诸多的感应。你看净土宗的感应里面,平时的感应可以写好几大本,因为他问题不难。因为这种心态每一个人都有,你想离苦得乐,我也想离苦得乐,他也想离苦得乐,这种心态不必要学习。“追求安乐此心同”,连畜生都知道离苦得乐,它都知道去追求食物、追求洞穴。离苦得乐是人的本性。所以,你一直用本性的离苦得乐来念佛,那你得到的是弥陀的“糖果”,因为你的心理的水平就这么回事!所以,这种平时的感应道交,所谓的破除业障,这一块不难。
但是问题来了,净土宗难就难在这个佛号要能够超越生死,要过生死关。所以你看,往生的感应在净土宗数目太少了,平时的感应太多了,因为净土宗大家不重视心灵的栽培。我们净土宗最大的盲点,就是你根本不在乎心理素质的提升,也就是佛号的档次念得都不高。按照善导大师的说法,这个佛号要能够把你念到了生脱死,最低的标准叫作“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个是我们最低标准,而不是离苦得乐。
我们昨天也花了很多时间来谈这两个概念。“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是什么概念呢?善导大师用两种信仰、三种心态来解释。
什么叫两种信仰?
第一个,你相信自己“业障深重,求出无门”。如果你要把今天的佛号操作成了生死的佛号,而不只是离苦得乐的佛号,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你最好先了解自己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般人对佛号不能够通身靠倒,答案很简单,就是你高估了你自己。你看到自己美好的一面,看到自己会拜佛,看到自己会念佛,看到自己会布施、持戒,但是你忽略了你邪恶的一面——业障深重。我们今生的美好一面只是生命的一个水泡,这个水泡也像那个大海,很多的污泥都是潜伏在里面,随时要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首先要看到自己生命的全部:原来我们无量劫来累积很多的生死业力,而这个业力已经没法处理了。这个很关键。“业障深重,求出无门”,这是你对自己的一种觉悟。
第二个,“弥陀大愿,决定救拔”。
这两种信仰就开出三种心态。就是说,临终的时候以什么样的心态念佛,能够启动十八愿,把阿弥陀佛给感应出来?为什么有些人临命终的时候念佛,念了半天佛陀没有来?为什么有些人他造了这么多的五逆罪业,临终还业障现前,他就念了几声佛号,就能够使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为什么?因为他的心态到位。
基本上,有三种心态是很重要:
第一个,怖畏生死。他必须对生死轮回有一定程度的厌离跟怖畏。我想,你没有了生死的决心,这个佛号就没有办法了生死,因为你的心态决定了佛号的状态。你要看到无常,看到苦谛,看到轮回的过失。
轮回的过失,我个人觉得,最可怕的不是因为它给我们痛苦,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轮回没有结束的一天,这个最可怕。我们日常生活里面的痛苦都有结束的一天,你生了一场病,几个月或者是几年就好了。日常生活的痛苦会给你希望,但轮回没有给你希望。轮回你不解决,你永远都出不去,它自己不会消失掉的。所以,轮回的痛苦,反正你迟早要处理!你要有本事跟它耗,生死轮回就跟你耗下去。等到有一天,你痛苦了、知道怕了,你还得处理。这件事情晚处理不如早处理。
所以,你对轮回的观照就是,你反正得处理,因为没有人会帮你处理。你把它放着,不管它,那你就生生世世地深受老病死的折磨。所以你要知道,轮回的可怕来自于它是一种无止尽的折磨,这个才可怕,它没有结束的一天。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开始怖畏,这件事情你该是处理的时候,今生是时候该处理了。
从这个处理当中产生第二个思想:放弃主宰。放弃主宰是成败的关键。
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要往生必须有个条件,叫作“带业”往生,你必须把业打包起来才能够往生。如果这个业没办法打包,它是一种活动的状态,那对不起,佛陀也没办法。佛陀只能够做一些有条件的救拔,他不能够做无条件的救拔。很多人解释佛力的时候,把这个佛力解释成有自性的,就是佛陀可以没有因缘地救拔你。你违背了感应道交的思想!“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这个地方明明就讲到,众生的思想是主导佛力的强弱的。所以,你今天要跨越生死,就必须让生死业力沉淀下来。生死业力的转盘,你不能把它转动起来,你必须对生死轮回完全放弃。
我想,我们凡夫做了两件错事,非常严重:第一个就是去造业。当然,这个过去就过去了。第二件事情,你是把业力再激发起来。第二个错更糟糕。
就是说,我们现在临命终,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告诉自己,哎呀,那个时候不要造业多好!这个已经过去了,关键是现在。第一件错误不可弥补,说你不再造业,不可能,已经造了。你现在要做的只是第二件事情,你不要启动业力。你的前面很多地雷,但是你可以不去碰触它。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带业往生。不是说他没有业力。谁没有个业力?他带业往生,他是成功地闪过业力,他能够正确地操作他的心态,安住在不迷、不取、不动,把身心放空,不执着心中的妄想跟念想,把妄想放掉。有妄想,但是无住。我们平常很想主宰我们的生命,当然,我们其实就是主宰自己的妄想。我们喜欢执着妄想,希望把妄想在日常生活表现出来,这种概念到临终是非常要命的。
其实按照佛陀的说法,生命是不能主宰的。但是有些人,特别是福报大的人,他觉得,欸,我为什么不能主宰呢?我现在要买一个房子,我就可以买一个房子;我喜欢买什么车子,我就可以让它如愿啊!那不是你能够主宰,那是因为你有善业力。诸位!你能够心想事成,不是你能够掌握生命,是善业满你的愿。你福报享尽,你试试!你把福报花完的时候,你有本事再来主宰你的生命看看?你一杯水都喝不下去!所以,生命本来就不能主宰,而我们去主宰,就弄得自己很多痛苦,弄得自己业障深重。你启动无边无际的业力!
其实我们平心而论,你放弃生命的主宰,对你一点损失都没有,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该你的,它本来就不是你的。我们一个人有错觉,就说,我人生能够这么成功,是因为我做了很多的主宰,我打了很多妄想,我做了很多的追求。你今天如果没有福报,你试试!世界上追求的人多了去了!那哪是你追求来的呢?生命是求来的吗?生命的福报是修来的,那是你前生修来的!哪是你今生求来的?如果生命能够求来,那因果思想就全部推翻了。
所以诸位!你首先要知道一个概念,放弃主宰,对你一点损失都没有,但是对你有大好处,你可以让业力沉淀下来,你可以把业带走。就是说,没错,我的确业障深重,但是我有本事让业力沉淀,我能够让业力不干扰我往生。关键在哪里呢?放弃主宰!这是整个往生的非常核心的思想,重点在这儿。往生的人必须要想方法,让抗拒你往生的、在向后面拉扯你的生死业力降到最低,然后你才有资格谈一心归命,把愿力发动出来。走不出生死业力,你怎么面对弥陀的光明呢?你连基本的业力都走不出来,阿弥陀佛在门外等你,你这个门迈不出来,弥陀本愿也没办法。阿弥陀佛没有来之前你就被业带走了。
所以诸位!临命终人什么叫心不贪恋?什么叫作意不颠倒?什么叫正念分明?这三句话只有一句话,就是放弃主宰!这句话做到了,三句话都到位了。就是,我对未来没有任何念想,我没有意见,我全部交给佛陀来主导。当你提起佛号的时候,心中虽有妄想,但是你心中已经无所住。妄想打它的,你的心跟妄想开始脱钩了,不随妄转。不随妄转的时候,你的业力就开始沉淀了。就这么回事。
善导大师的慈悲智慧,他为什么告诉你,你业障深重,你自己没法处理你的生死?就在这里了。就是你不要自己自作聪明了。我们无量劫来,每一次都想掌握自己的生命,就把自己弄得伤痕累累、业障深重。意思是说,是我们主动去搅动业力的。现在我们不能够说业力系缚我们,说难听一点,是我们去惹业力的。诸位!首先你要知道一个问题,业力再怎么可怕,它没办法主动攻击你。你要永远知道,地雷再怎么可怕,地雷不会自动爆炸的。你不惹它,它不会爆炸。所以,处理生死业力,最简单就是放下。业力不能处理!你永远要知道,你越处理越糟糕。我们以前就是要去处理业力,结果搞得自己业障深重。其实处理业力最好的方式就是放下,你别处理,因为你根本没法处理。这个水这么多污泥,你不要去搅动它就是最好的处理了。
所以你看,所有往生人的相貌,他的心都是非常寂静的。他的心寂静,表示这个人已经对生命完全放下了,这样才可能往生。这个往生的相貌,脸看起来他根本就不能有一种有所得的攀缘心。你临终的时候,你的相貌只要出现“仁者心动”,你念头开始动了,那你不会往生了。你业力开始在搅动,你怎么往生呢?你业没办法带!带业,所以能够往生;你业没办法带,你怎么往生呢?你看到哪一个人业力很炽盛往生了吗?不可能!业要沉淀,你的心要先放下,这是基本概念。
所以善导大师的整个皈依的思想,在第二句话,“怖畏生死”。
稍微有一点智慧的人也会看到生死的过失,对阿弥陀佛的功德“一心归命”,这个问题也不难,所以,善导大师的核心思想,所谓“顺从本愿”。什么叫顺从本愿呢?我认为重点在第二个,放弃对你生命的主宰。你不要再主宰了!你生生世世都想主宰,搞到你现在“业障深重,求出无门”。你把身心放空,把生命交给佛陀。你交给佛陀,一定比你自己主宰好多了。所以善导大师这种皈依式的念佛,就是放下对生命的主宰,把生命全部交给佛陀,那么这个时候就带业往生了。就这个概念。
所以,我们的心态准备就变得很重要了。就是说,净土宗是一种双向的念佛,我们的心去激发弥陀的本愿,弥陀的本愿再回馈给我们。所以说佛陀是扮演被动的角色,你的心释放一个什么样的信息是关键了。反正阿弥陀佛的功德是圆满的,他四十八愿,他给你什么样的回馈,在于你释放什么样的信息出去。所以我们要释放三种信息:第一个,怖畏生死;第二个,放下主宰;第三个,一心归命。
怖畏生死、放下主宰,这个我们上一堂课也讲了很多了。我们今天来谈一谈什么叫“一心归命”,来看看这个思想。我们今天要皈依弥陀,当然要首先了解弥陀的功德有哪些。
弥陀的功德,基本上四十八愿,我们分成三大类:第一个讲到未往生的功德;第二个是已经往生,你是怎么样受用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已往生的功德;第三个讲临终接引的功德,比方说十八愿、十九愿。已往生的功德,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我们到了《往生篇》再来详细地谈一谈怎么样欣求极乐。我们现在来谈一谈“未往生”。
什么叫未往生呢?有两种情况:
首先,因为你死亡还没到来,但是你的心态已经准备好了,在死亡到来之前,你也会得到一些未往生之前的功德,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什么叫未往生呢?就是你做好了准备,但是你临终的时候遇到障碍,遇到一些逆缘的刺激,结果你没往生。你尽管没往生,这个佛号也没有完全白费。你在没有往生之前,佛号会陪伴你,会给你某一部分的加持力,就是未往生之前的功德。
透过这个功德,我们对佛陀的功德有所了解,他当初为什么叫作全盘的规划。
在“未往生”的功德当中,我们提出了五点来做一个纲要的认识。
庚一、闻名得福愿(四十三)
第一个,我们看“闻名得福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 尔者,不取正觉。
弥陀的本愿,在因地叫作愿力,因为因地就要发愿。但是他经过长时间的积功累德,成佛以后,这个就不是愿力了,这叫作功德庄严,这是真实的功德力。你这个愿已经满了,已经有资粮力把它满愿了。我们来看看这个已经圆满的愿力,就是真的有加持力的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这个“他方国土”当然不是指西方净土,就是他不是在西方净土。发了菩提心、行菩萨道的这个菩萨众,“闻我名字”。这个“闻我名字”是什么意思呢?古德解释说,这个地方有闻跟持:听闻名号,心生欢喜;念念相续,受持不失。它有听闻欢喜、受持不失这两种概念。也就是说,他念这个佛号,他都有一种皈依欢喜的心,而且佛号在他的心中也不是点状,他某种程度对佛号的操作,能够“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
那么,这个人经过这个佛号的身口意的熏习,有什么好处呢?“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个尊贵家有三种解释:第一个,有权力;第二个,有学问;第三个,有财富。也就是说,这个就是一种人天的资粮,他受到一种广大的资粮力,受到人天的恭敬尊重。
这个尊贵家,行菩萨道是很重要。佛陀本来就警告菩萨,你不能堕入卑贱的果报。所以你看佛陀,为什么六波罗蜜先修布施?佛陀说为什么先修布施呢?让你这个菩萨庄严,人家对你有恭敬心,你再弘扬佛法,人家容易生起信仰。
从圣道门的角度,尊贵身叫作自力壮严。你必须透过布施成就福报,透过持戒成就尊贵,透过忍辱成就庄严。所以,按照圣道门的单向修学心地法门来说,这个尊贵身是三种法的结合,布施、持戒、忍辱三个法门的结合,然后,啪,出现了尊贵身。但是这个地方不是这个意思,他不是自力庄严,他叫他力庄严。这种尊贵身是透过一种对弥陀的忆念,去启动弥陀的这个愿力以后,佛陀对他的加持回馈。这个地方的尊贵身偏重在他力庄严。
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的确是尊贵身。我们举个例子,比方说忏公师父。当然,每一个菩萨都有他不可思议的地方。菩提心、空正见,这个是无形的功德,但是从身相来看,忏公师父的确有不可思议的摄受力。
举个例子,过去台北有几个做生意的,到莲因寺去参观。他们也没有学佛,他们只是来参观的。结果,突然间看到忏公师父从寮房走到大殿的时候,他们三个做生意的居士就情不自禁地,看到忏公师父就拜下去了,情不自禁地。尊贵!
当然,当我们出现一个果报的时候,我们世间人就是傻傻地看果报。有智慧的人看到,欸,他到底是怎么修来的?我们重视他的因地。后来我发觉,忏公师父他老人家特别喜欢拜佛。他要去坐火车的时候,还有十分钟,欸,我再拜几拜!有时候一拜就把火车给耽误了。当然重点不是他拜几拜,表示他的心态,心心有这种忆佛的想法。你想想看,你还有十分钟你会去拜佛吗?你也不会去拜佛,对不对?所以他这个十分钟会去拜佛,表示他这种心态——闻我名字,听闻名号,受持。就是说,他把忆佛念佛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心中有佛。
心中有佛的时候,是怎么回事呢?“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诸位!佛号进入你的心中,它不会空过,它会释放香气。就是说,没错,你的内心没有香气,但是你经常把佛放在心中,它就是不断地熏,最后你也有香气了。沾到什么香气呢?生尊贵身。所以你看喜欢拜佛、喜欢念佛的人,比那些不喜欢念佛、完全走自力的禅宗人……当然,内心的心地法门我们不予评论,因为这个无相的功德很难讲,但是从有相的因缘来说,忆佛念佛的人真的比较尊贵。不是他修来的,是弥陀本愿摄受。所以从这个愿可以看得出来,从现实生活我们也可以感觉到这个愿的存在。当然,这个是人天福报。
庚二、常修梵行愿(三十六)
我们来看看,当我们把佛号在心中不断转的时候,有没有更高等的东西?比方说,出世的解脱。我们看第二个,常修梵行。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 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是弥陀的其中一个愿,常修梵行愿。说,我成佛以后,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在诸佛世界的这些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菩萨们(这个菩萨偏重在凡位的菩萨),那么这个凡位的菩萨他做什么事?他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叫“闻我名字”。也是一样,他听闻以后,包括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念、意业的观想、皈依。
这个佛号在他的身口意长时间地运转以后,会留下什么功能呢?“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梵行,就是出离心最基本的一种表现,就是他对世间的五欲慢慢地淡薄。这个地方“常修梵行”,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如果这个人功夫深,他兼修四念处,那么这个时候他再操作佛号表现出的常修梵行,就是这个人会完全离欲,对世间快乐的五欲很自然地就没什么兴趣了,就是功夫深。对于一个初学者的话,“常修梵行”指的是什么呢?虽有五欲的现行,但是他做完以后,他会有一种增上惭愧,他心中会有一种抗拒的力量出现。就是说,虽然他没办法完全把这个欲望的烦恼消灭,但是他的那种抗拒力量已经出来了。为什么?他有惭愧心了,事后增上惭愧。
这就看得出来,佛号在他心中已经释放一种力量,叫作出世的常修梵行的善根。这个是讲出世间的解脱。
庚三、修行具德愿(四十四)
我们看第三。第三就进入大乘福慧的两种资粮,菩萨道。作为一个菩萨道的人,他如果兼修佛号,对他有什么加持力呢?我们看第三,修行具德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 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们解释一下。就是“设我得佛”,在“他方国土”,非西方净土的这个发菩提心的菩萨“闻我名字”,他做了两件事:第一个,他身口意受持佛号;第二个,“欢喜踊跃,修菩萨行”。一方面他受持佛号,一方面他有做一些义工,主动积极地积集很多的资粮。
那么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具足德本是什么意思?莲池大师说,这个“具足德本”,就是心想事成这种大福德境界。福报差的人,他的福报要透过追求,这个人福报的力量薄弱;福报大的人他不要求,他是用想的就出现了,心想事成。
我举个例子,这是我自己亲身看到的例子。我一九八七年读佛学院,读了三年。八七年的时候,有个班上同学跟我是师兄弟。其实刚出家的时候他的智慧并不是很高,福报力也一般般,但他很有善根。我们读佛学院的时候课程很累,早上上课,下午也上课,晚上又做晚课。他老人家呢,他发愿,他发愿在读佛学院的三年,每一天要拜三千拜阿弥陀佛,而且他课还得照上。每天三千拜,这三年就三百万拜了。
那怎么拜呢?他上课也不能少上,他就只好提前起床,所以他有时候两点钟起床开始拜,拜到我们三点半打板。我们冬天的时候三点半打板,大家穿着厚厚的棉袄,就像披个棉被起来。他老人家两点拜的时候拜到满身是汗,穿了一个薄薄的短衣,在刺激我们。所以我们打板的说,啊,你这么早起床,干脆打板就给你打好了,反正你三点半的时候顺便打个板吧。好吧,我就打吧!所以他一打板的时候,我们就看到,哦,看他一直拜得满身大汗的。
一年过去以后没发生什么事儿。到第二年的时候,他跟我讲一件事。他说,界兄,我现在也不能打妄想。我说怎么回事?他说,我现在想什么事,这件事就会出现。比方说我那个时候杯子破了一个洞,心想要有一个新杯子该多好!结果有一个居士莫名其妙就送来一个杯子。他说我衣服破了,要有一件新衣服该多好!就有人送他一件衣服。心想事成!
但是诸位你想,他在读佛学院的时候,他就住我隔壁寮房,他也没布施,也没持戒,什么事也没做,他只做了一件事情——忆佛、念佛、拜佛,就能够拜出心想事成。那你解释看看,诸法因缘生,这什么因缘?当然不是他自己的心力去创造功德。我们只能够说,他的心力去刺激弥陀的本愿,得到弥陀本愿的回馈跟摄受。他的一念虔诚皈依的心去启动了弥陀本愿,就是这个愿,修行具德愿。这个是我亲自看到。
所以,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兼念佛号,对自己的资粮是有帮助的。
庚四、清净解脱愿
我们来看第四,清净解脱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 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如来。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前面指的是大乘的福德资粮,这以下是指的大乘不可思议的智慧资粮。
说一个菩萨道的人,他在听我名号的时候(按照合理的推论,这个人应该不完全只是“闻我名字”,他应该兼修大乘止观)那么这个时候“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
这个清净解脱三昧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地方佛陀亲自解释,说什么叫清净解脱三昧?就是你的心住此三昧以后,“一发意顷”,就在一念之间,能够“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个是大乘的不可思议三昧,我举一个例子。
在《维摩诘经》里面,有一天,维摩诘居士在经行的时候,到了一个树下,看到舍利弗尊者在打坐。他问舍利弗尊者说,尊者!你在干什么呢?尊者说我在打坐。他说,你是怎么打坐的呢?舍利弗尊者说,我就是先把身体安坐,调饮食,调睡眠,调呼吸,然后再调心,调完以后再把心安坐。先把身安坐,心安坐,身心世界由粗到细,把这个详细的过程跟居士说了一遍。这个居士听了以后摇摇头,说,你这个不是真正安坐。这个时候尊者舍利弗说,那这个不是安坐,什么是安坐呢?维摩诘居士说,不起灭定而现威仪,是名安坐。不起灭定,就是说,如果你有一天内心安住灭尽定,同时又现出身口意的活动,这个是真实的安坐。
当然这句话对小乘的学者是打击很大。在小乘的概念里面,他的思想是二分法的:你要禅定,你就不能有活动;你要活动,你就得失去禅定。没有人说在禅定当中又能够现出威仪的活动,活动又能够不失定意。
诸位!世间上只有大乘佛法是一种超越对立的中道思想,这个是大乘的三昧。你如果会读大乘经典,你会发觉,大乘佛法的教法很少讲一句话,除非他在对治你。一旦佛陀在显第一义谛悉檀的时候,他一定是两句话。佛陀说“犹如莲华不着水”,一定怎么样?“亦如日月不住空。”一定是这样。他讲“应无所住”,他一定会讲“而生其心”,他一定是种 balanced,平衡的。
而这个法门是很难修行的,知道吗?因为我们凡夫也好,二乘也好,是种对立的思考,要么对,要么错;大乘佛法还一个非对非错。我们要么空,要么有;大乘佛法有非空非有。你如果要走大乘佛法,你最好开始训练双向思考,一种平衡式的思考。当你讲空性的时候,你要想它一定有妙用;而讲妙用的时候,你要想它是离相、空性的。
大乘佛法的思考永远是平衡式的。这种平衡式的思考,如果说要从你自己的修行,你光是建立一个正确的知见都很难。你要能够让你的身口意超越对立,落入平等法界,你就要有一段很长的时间,何况你要把它表现出来?但是这个地方指的是弥陀本愿摄受,你很快地就能够“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这是一种身口意的造作,关键还是什么呢?而不失定意!那这个就不可思议。
这是讲大乘的善根,就是说,你这个中道的善根很快地就能够上路,具足。
庚五、闻名不退愿
我们看第五,闻名不退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在四十八愿当中,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这个愿。我把它解释一下。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这个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他做了一个很重要的事,“闻我名字”。就是说,他曾经在佛堂,或者参加佛三的时候,用这句佛号,经过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叹、意业的皈依,这个佛号在他的身口意转过一遍以后,他的身口意跟一般人不太一样了,他有一种不退转的善根。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个不退转当然不是指的你自己的力量,它是一种增上缘。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增上缘,什么叫增上缘力的不退转。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老人家举一个实际的例子。他说,有一个老人家退休以后,觉得在家里面待着没啥意思,就放弃了家庭到僧团要求出家。按照佛陀声闻戒的规矩,你不能随便剃度一个人出家。他要没善根,结果一天到晚在僧团里面待着,空空地浪费信施。所以你得怎么样呢?观察他有没有善根。所以诸大阿罗汉就次第地观察,发觉这个人八万大劫都没有栽培善根。也不可思议了,八万大劫跟三宝都没有结缘!所以对他说,你没有善根出家,你时间空过了,请你回去吧。僧团就不要他。他很伤心,觉得僧宝都不要我了,就在精舍外面哭了。哭一哭,佛陀回来了。佛陀看到他就明知故问,你为什么如此伤心呢?这个时候他就如是如是报告。佛陀就叫目犍连尊者,就强迫目犍连尊者:你把他剃了。目犍连尊者衔佛的慈命就把他剃度了。结果没有多久,他竟然证得阿罗汉果了。
那么诸大弟子就起疑惑了,说佛陀您不是说没有善根不能出家吗?他不能证阿罗汉果啊,他怎么就能够证阿罗汉果呢?佛陀说,你们阿罗汉的神通只有八万大劫。他八万大劫之前曾经是个樵夫,做樵夫的时候,有一次他遇到老虎(我们知道老虎跟豹最大的差别是什么?豹会爬树,老虎没办法爬树),就赶紧跑到树上去,他以为是安全的。结果老虎在下面一吼,他吓了一跳,就念了一声“南无佛”,这个时候跟三宝结下一个善缘。所以他在那边哭的时候,佛陀就出现了。当然,我们在那边哭佛陀不一定出现,这是因缘有浅深差别。
现在我们要说的一件事情,这个愿好在哪里?它能够把佛号永久保存,这个很关键。就是说,其实他念南无佛的时候,他的心态有没有到位?当然没有到位。他有出离心吗?没有!他有菩提心吗?也没有!他有往生的心吗?更没有!所以他念这句佛号的时候,在当下没有产生作用,对不对?但是你可以说他这个佛号白念了吗?当然你说他白念也对。但是,它当下没有起作用,不表示它以后不起作用。等到他想出家的时候,对不起,这个佛号就有作用了,佛号可以等待你!
就是说,你现在没有善根,你这个佛号白念了,对不对?但是没事,佛号先进入睡眠状态,等到有一天你心理到位了,欸,这个佛号就有意思了,它就能够招感释迦牟尼佛的出现,它就能够招感目犍连尊者为他剃度,它就能够使令他今生成就阿罗汉道!所以,佛号还可以等你,等你成长。就是说,你现在不能把我启动,没事,我就陪着你成长,我就先进入睡眠状态。等到你那念心到位的时候,这个佛号就能够启动了。还有这种功能,你想想看。
套一句蕅益大师说的:“譬如食少金刚,毕竟不消。”你把这个金刚吃进去,你的胃液没有办法消化它,所以金刚只能够永久待在你的肠胃。那么这个佛号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虽然你现在一天到晚攀缘,老想要主宰人生,把佛号念得乱七八糟的,结果你往生失败了。往生失败以后,你的人生就充满不确定,随着业力到了天上,佛号跟你到天上;你到了三恶道,佛号也跟你到三恶道。经过长时间的轮回,你终于知道怕了,你想修行的时候,哦,这个佛号就有作用了!就是,当你准备好的时候,那些等待你的佛号也准备好了。这个愿就这么好,叫作毕竟不退,究竟不退。就是说,你虽然暂时没办法启动,但是佛号会替你保留下来,等待你的成长。所以这个愿它是有这么一个好处,毕竟不消。
我们现在只看到佛陀的五个愿,当然我们没有看到四十八愿的全部,但是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答案:阿弥陀佛设计四十八愿是相当用心的,他可以满足众生所有的需求。你要安乐,有尊贵身;你要解脱,他有常修梵行;你要行菩萨道,他有这个不可思议的不起灭定而现威仪。作为阿弥陀佛,我们可以看到他做了充分的准备。就是说,阿弥陀佛你就别担心了,你用不着担心阿弥陀佛到底准备好没有。你少操阿弥陀佛的心,你操自己的心就好了。感应道交是双方准备,阿弥陀佛已经准备好了,你准备好就可以了。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来,弥陀的功德是含摄整个大乘的五乘的功德。
戊三、会归佛号
我们看最后,会归佛号。
善导大师对净土宗的贡献是其他祖师不可取代的。他的贡献来自于两个:第一个,他提出了念佛的核心的心态,就是什么样的心态是最圆满的念佛:“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开出了相信自己业障深重、求出无门,相信弥陀大愿决定救拔。他把这种顺从本愿的思想开展出来。第二个就是他强调持名,让修行能够快速成就。这是善导大师的第二贡献。
我们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一)略开二宗
先看“略开二宗”。
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观经四帖疏》—
我们看净土宗的传承,在善导大师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善导大师之前,其实在慧远大师的时候,修观想、观像的很多。那么为什么到了善导大师开始强调持名?他要提出他的理由。
首先我们看,他说:“《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
前面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谈念佛的心态,因为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才有资格谈所念的佛不可思议,众生的心跟佛心之间都要双方的准备。但是,做好准备还不够,你必须有一个桥梁,就是说你的心有感应的力量。你的心有能感,佛陀有能应,但是你中间要搭起一个桥梁。毕竟我们众生法界跟佛法界是有落差的,差了四个法界。所以,搭上一个桥梁,才能够让感应变成圆满,不是只有心态准备而已,你必须有一个有相的桥梁。
那么,这个桥梁有三种。我们解释一下。
第一道桥梁叫作观想念佛。观想念佛就是说依文起观。你没有看到相状,但是你从佛陀的经文,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八功德水中有莲花,还放大光明。你从文字里面依文起观,这叫观想念佛。
第二个,观像念佛。观像念佛,就是说你把佛像放在前面,你睁开眼睛去取佛像的相状,然后闭住眼睛以后,你用自己的想象力把它在心中现出来。不清楚,再打开,再看,再取,直到你心中的影像像镜子现出影像如此清楚,这个是观像。
第三个就是持名。一句弥陀念诵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
所以搭上桥梁有三种情况,观想、观像、持名。
当然,善导大师意思就是说,从《观经》来看,他认为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两个都对。《观经》,你说它是观想、观像也对,说它是持名也对。《观经》等于是认为,跟弥陀感应道交,你观想莲花也可以,观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也可以,持名也可以。但是,重点在下面这句话,他说,虽然有定散二门(定,当然观想、观像、持名;散,就是净业三福),但他说:“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他说,我个人揣测佛陀的意思,佛陀是强调持名的。
这个持名一法,为什么能够得到善导大师如此的看重呢?蕅益大师做了一个解释说,因为它“至简易,至稳当”。因为我们的心思已经很散乱了,所以这个桥梁越简单,门槛越低越好,下手易,成功高。我们看善导大师,善导大师曾讲一句话,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他说,观想、观像有一个缺点,不是法门不好,是众生心粗,观难成就。观想、观像这两个桥梁,不是这两个法门不好,而是我们的心太粗重了,所以我们很难修观。所以,这句话以后,《观经》在净土宗就落入非主流的修行,不是主流,顶多当助行。
持名,音声是我们最容易跟佛陀搭上的桥梁。你创造一个声音再听回去……也就是说,我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你说,欸,我皈依弥陀的四十八愿。对不起,四十八愿是没有形状的。我们凡夫的心,在唯识学上说,我们不能攀缘一个无相的东西,凡夫的第六意识只能够在有相的因缘活动。所以,尽管这个时候四十八愿是我们的皈依境,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有相的因缘来引导,会变成桥梁中断。所以音声变成是最简单的桥梁。
音声作为桥梁,我们举一个实际的例子,这是出自《印光法师文钞》。说在江苏省有一个厨师,他不但自己到处去给人家做饭菜,他有时候还做义工。有人在寺庙打佛七,他就去那边切菜、煮饭来供养这些念佛人。古时候的斋堂就是在大殿隔壁,所以他在切菜的时候,大殿旁边就飘来阵阵的佛号声音,他有时候也就跟着哼几句。
几年过去以后,他的儿子生了一场病,病得很严重,就没法治了。临终的时候,这个做厨师的父亲就去看他。儿子就抓着他爸爸的手说,我这个病已经好不起来了,我今生造这么多罪,我肯定要堕三恶道。我看你的身上有一道光明,你可不可以把光明分一点给我?他爸爸说,我也没有做什么善事,哪有光明呢?他儿子说,没关系的,你不管怎么样就分一点给我就好了。他说,好吧,那就答应你吧。说也奇怪,他一答应他,这个儿子从一种躁动不安马上变成安祥,就往生了。当然不是往生西方了,是往生而已。
往生以后,印光大师就解释了,说为什么这个厨师有加持力?因为他做了一件事情,他曾经听到佛号的音声。这个太重要了!诸位,在六根当中,你千万不要忽略你的耳根,我们跟诸佛菩萨的所有沟通,最关键的渠道就在耳根,我们得到佛法的信息百分之八十都通过耳根,听闻佛法、忆念佛号都是靠耳根。按照《楞严经》的说法,佛陀的功德是顺逆皆方便,佛陀可以用任何的信息来释放他的加持力。
但是我们凡夫没有本事说顺逆皆方便,我们要选择圆通。为什么佛陀在二十五圆通最后选择耳根圆通?他的理由就是,“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地,实以闻中入”。就是说,娑婆世界,在六根当中耳根最为通畅,耐用、持久而且摄心,你用整天都不会坏掉。所以,用耳根来听声音作为我们跟佛陀的桥梁,这个是至简易、至稳当的方法。反正它就是一个桥梁,你这个桥梁能够快速搭起来,你听到声音,你就跟佛陀连线了,这个最简单。
因为你真正的感应是心态,所以你没有必要把这个桥梁搞这么复杂。它就是一个桥梁,你不管怎么样,能够感应就好了。所以,你心态准备好了的时候,我们要找一个最简单的、最简易、最稳当的沟通的桥梁,就是佛号声音。所以,善导大师的解释以后,唐朝以后基本上强调持名念佛,因为它操作简单。
我们把善导大师的专修,包括他的顺从本愿的思想,包括他会归佛号的概念,先讲到这里。休息十分钟。
http://www.cxzz958.com/shanguanyujingtu/4482918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xzz958.com。鬼吹灯手机版阅读网址:m.cxzz9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