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九章 国策也能打折扣?
这场早朝发展到这一步,已经达到了真正的高潮。
至于反对刘据的一众官员提前给他准备的那些下马威难题,自然也就没有了再提的必要,接下来只是正常汇报了一些“要钱”和“要人”的常规政事,也就顺利画上了尾声。
而对于这些“要钱”和“要人”的政事,刘据则并未当堂给出批复。
毕竟刘彻其实也是一个勤政的天子,此前的政事全都已经处理过,这次生病去往甘泉宫也才没几天,只要没有出现什么迫在眉睫的大事,都可以等刘彻回来之后再亲自处理批复,不需要刘据越俎代庖。
而且刘据心里比任何人清楚。
这次早朝之后,不管刘彻究竟是真病还是假病,都一定会第一时间赶回来收拾他搞出来的这个“烂摊子”……不管下面这些人心里多么期盼,又在如何猜测,刘彻都决不可能在这个时候驾崩,天子换代的日子还早着呢。
而刘据如今亟待解决的,其实是死乞白守在宣室殿内坚持不肯离去的三个人:
桑弘羊、公孙贺和韩说。
至于霍光,在退朝之后见到桑弘羊、公孙贺和韩说三人迟迟不肯离去,还一脸坚决与凝重的表情之后,他略做了一番犹豫,最终还是转身离开了。
这个家伙有自己的考量,也有自己的行事风格。
君不见在汉昭帝时期,霍光与桑弘羊成为政敌之后,为了打击桑弘羊专门搞出来那么一场著名的盐铁会议,自己却全程没有出席?
还有杜周,见霍光离开之后,他也快速走出了宣室殿。
这个酷吏很清楚自己的定位,他最近与刘据走得这么近,除了此前的一些交情,最主要最公开的原因还是因为刘彻下了诏命,奉诏协助刘据办案。
眼下不管刘彻什么情况,终归还不到天子换代的时候,他的主子还只能刘彻,有些事情不宜有自己的想法。
而霍光和杜周的离开,立刻便带动着更多举棋不定的大臣下了决心,跟随着他们的脚步一起出了宣室殿。
不多时,殿内就只剩下了桑弘羊、公孙贺和韩说三人。
“他们还没走?”
刘据在后殿吃着茶,挑起眉毛看向刚从前殿回来的郭振。
郭振皱着脸答道:
“回殿下的话,只有桑农令、公孙太仆和韩将军还在殿内立着,请求面见殿下,下官劝不动他们。”
“那就召他们进来吧。”
刘据点了点头,又回头看向正与几名常侍挤在后殿的一个案几前拟诏的赵谦,摆了摆手道,
“赵常侍,还有你们几位,你们换个地方拟诏吧,拟好了再送来给我查阅便是。”
“诺。”
赵谦等人连忙答应了一声,随后手忙脚乱的带着早朝的书记退了出去。
宣室殿旁边就有一个小房间,那地方名为尚书房。
所谓尚书,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称六尚,主管启发文书事宜,本来这就是个形同收发室的普通职务,只是到了刘彻这一朝,为了进一步强化君权,政事便不专任丞相和御史大夫,大部分核心权力都转移到了内朝和尚书宦官,使得丞相和御史大夫成了摆设。
而这自然也就成了以丞相和御史大夫为首的一众官员最为不满的地方,谁不想掌握权力啊?
……
片刻之后。
“见过殿下!”
桑弘羊、公孙贺和韩说在郭振的引领下进入后殿。
三人一见到刘据,便像是商量好了一般,“噗通”一声齐齐跪在地上向刘据叩拜。
“啊呀,桑农令、姨夫、岳父,三位快快请起,因何行此大礼,你们这不是折煞我么?”
刘据当即起身跳到了一旁,上前将三人一一扶起。
大汉其实并不流行跪礼,若非特定场合和特定情况,大臣就算是见了天子都不需要行跪拜之礼。
何况刘据现在还不是天子,而公孙贺和韩说还都是他正儿八经的长辈,如此礼数就越发显得有些大了。
“臣等斗胆恳请殿下暂时收回成命,万不可轻易下诏推行‘科举制’与‘度田令’!”
虽然却是死活不肯起来,挣扎着跪在地上齐声说道。
说完,桑弘羊还作为代表补充道:
“臣等理解殿下为国为民的一片苦心!”
“实际上官员选拔制度和土地兼并的问题,陛下早在多年前便已心中有数,此前颁布的许多政令针对的都是这两个问题。”
“然治大国,如烹小鲜,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
“这两个问题早已积重颇深,若想改变唯有分而治之,徐徐图之,自表而里逐步革新,否则牵涉到太多人的利益,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
“也是因此,陛下才从未似殿下这般大刀阔斧的革新,也请殿下务必以大局为重,万不可一意孤行,否则恐怕引发动荡!”
公孙贺和韩说也连忙在一旁连连附和:
“是啊殿下,此事万万记不得,宜三思而后行!”
“殿下若真有此心,更应谋而后动!”
早在他们守在宣室殿不肯离去,刘据便已知道他们是什么心思,此刻听到他们如此劝谏,自是丝毫都不意外,只是笑了笑道:
“三位的一片苦心我也理解,不过我这么做也有我的道理,可以确保这两项国策顺利推行下去,三位若是想知道,还是先起来说话吧。”
“这……”
此前一同经历了那么多事情,三人自然不相信刘据真是蠢人,听他这么说终归还是交换了一下眼神,而后慢慢站起身来,眼巴巴的等着刘据做出解释。
刘据也没卖关子,笑呵呵的问道:
“三位以为,若换做是我父皇亲自来强推这两项国策,是否能够推行的下去?”
“就算陛下这般雄主强推这两项国策,恐怕依旧难免引发动乱,不过应该会比殿下遇到的阻碍小一些。”
三人毫不迟疑的答道。
“那么若是在现有军队的基础上,再额外给我调来父皇十余万援军预防和镇压动乱,是否能够推行的下去?”
刘据接着又问。
“……”
三人一听就知道刘据所指的援军究竟是什么,大汉除了现有的军队之外,还能额外调来的援军,自是来自西域……这倒是一支比较纯粹的兵马,与大汉的大臣和王公贵族没有任何牵绊,若用于预防和镇压动乱,或许要比北军更加好用。
所以……
桑弘羊忍不住又道:
“殿下需知,一旦发生动乱,无论镇压是否得力,最终咽下苦果的都是大汉,受损的也只有大汉,因此殿下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避免引发动乱。”
“另外,近日陛下龙体有恙,不能亲理朝政,正是人心不稳的时候。”
“因此殿下的假设并不成立,越是在这个时候,殿下越是应该谨慎行事,否则引发动乱的可能性极高!”
他这话已经等于默认了刘据的话。
如果换做是刘彻亲自强推这两项国策,再有额外多出来的十余万援军坐镇,还是能够“站着把钱挣了的”,只不过最终可能落得一个得不偿失的结果。
刘据闻言却只是不置可否的笑了笑,接着又问:
“那么若是我父皇亲自强推这两项国策,又有额外的十余万援军坐镇,还有今日在早朝上支持国策的那些官员竭力支持。”
“而这两项国策也不像我在早朝上说的那般绝对,其实还可以打个折扣。”
“比如今后虽主推科举制,但却可根据功绩适度保留部分任子和赀选制,再比如虽主推度田制,但主动配合度田或对农民降低田赋的人,可以保留数成垦田或免除一定年限的税赋,或者做出一些其他的让利也没问题。”
“若是如此,三位以为这两项国策能否在不引发动乱的情况下推行下去?”
“这……”
桑弘羊、公孙贺和韩说再次面面相觑。
他们觉得刘据的假设已经越来越离谱了……
倘若刘据所说的四个前提全部达成,的确有很大的可能在不引发动乱的情况下推行这两项国策。
可是这可能么?
尤其是要获得今日早朝上举手表决支持国策的那些官员的支持,还是竭力支持,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任谁都看得出来,那些人根本就不是真心支持刘据,而是借机将刘据往火坑里推,只等着因此引发动乱之后,隔岸观火的同时坐收渔翁之利。
需知一个朝廷能否政令通达,根本离不开这些官员的配合与支持。
毕竟与下面的中层官员、基层官员和地方望族豪强联系最紧密的,不是天子,不是太子,也不是王工贵族,正是这些坐在朝堂里的官员,他们甚至每一个人都代表了一群人的利益。
这也正是刘彻虽成立了内朝,还废黜了太尉一职。
但却始终保留着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的原因,如果他们与下面的人配合起来阴奉阳违,政令便很难真正付诸实施。
不过刘据这“国策也能打折扣”的说法,倒是他们此前没想到的。
反正刘彻此前绝对不会这么做,毕竟天子一言九鼎,最忌讳的就是朝令夕改,如果真有什么国策不得不打折扣,那也肯定在诏令下达之前就已经打完了,根本不会像刘据这样先在朝堂上公开国策,再寻思如何去打个折扣。
所以刘据此刻究竟是什么想法?
他不应该不知道这么做,对他的名望与声誉会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吧?
“三位不用再猜了,我可以透露给你们一个事实,我父皇身体并无大碍,不日便会回来执掌朝政。”
见三人眉头紧锁,刘据终于不再与他们打马虎眼,继续笑着道,
“至于那些官员,只需要再给他们一些动力和压力,他们自会竭力支持这两项国策,不敢心有旁骛。”
“而三位与其担忧这些,倒不如好好想想在我方才提到的前提全部达成的情况下,这个折扣应该如何去打,打到何种程度才能榨干这两项国策的所有价值……桑农令研究此事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应该能够精准的把握住这个度,助我父皇办好此事。”
“剩下的事,就交给我吧。”
……
“……”
自宣室殿出来,桑弘羊、公孙贺和韩说三人仿佛忽然有了极重的心事,谁都没有说话,只是低着头结伴走向金马门。
如此走了好半晌,桑弘羊终于长长的出了一口气,摇着头感慨道:
“有子如斯,非但是陛下之福,亦是大汉之幸啊……”
“谁能想到,殿下此举竟是以身入局,旨在成全陛下多年的夙愿,为此甚至居然不惜搭上自己未来的名望与声誉。”
公孙贺也是叹道,
“我那个逆子若是能及殿下十一,我这辈子就不算白活了。”
“唉——”
韩说则只是长叹了一声,表示不想说话。
身为岳父,他真心不希望刘据这么做,可是事已至此,也已经由不得他了。
时至此刻,他们已经明白刘据玩的是一手“拆屋”,只不过提议拆了屋顶的人是刘据,而刘彻则在刘据的推动下,成了那个最终拍板决定开窗的人。
如此骂名和非议自然都由刘据去背,好人和好处全都属于刘彻和大汉。
不过现在最令他们好奇的,还是刘据究竟要如何让以石庆、章赣和韩千秋为首的大量官员竭力支持国策,他口中的动力和压力又将从何而来?
尽管他们在早朝上的时候就已经看出,刘据手中的那件内衬非同一般,极有可能是这些人的把柄。
但把柄也是有分量之分的。
他们看得出来,那些官员在早朝上举手支持刘据这两项国策,并非完全是出于对那件内衬的忌惮,更多还是以退为进,借机将刘据捧杀。
也就是说,刘据手中的把柄还缺些份量,虽可令他们投鼠忌器,但只怕还难以逼他们就范,不得不竭力支持。
没有人比那些人更懂阴奉阳违,欺上瞒下。
就连刘彻常说“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对此都没有太好的办法……
http://www.cxzz958.com/wolitaizizhixiangbeifei/4519780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xzz958.com。鬼吹灯手机版阅读网址:m.cxzz958.com
至于反对刘据的一众官员提前给他准备的那些下马威难题,自然也就没有了再提的必要,接下来只是正常汇报了一些“要钱”和“要人”的常规政事,也就顺利画上了尾声。
而对于这些“要钱”和“要人”的政事,刘据则并未当堂给出批复。
毕竟刘彻其实也是一个勤政的天子,此前的政事全都已经处理过,这次生病去往甘泉宫也才没几天,只要没有出现什么迫在眉睫的大事,都可以等刘彻回来之后再亲自处理批复,不需要刘据越俎代庖。
而且刘据心里比任何人清楚。
这次早朝之后,不管刘彻究竟是真病还是假病,都一定会第一时间赶回来收拾他搞出来的这个“烂摊子”……不管下面这些人心里多么期盼,又在如何猜测,刘彻都决不可能在这个时候驾崩,天子换代的日子还早着呢。
而刘据如今亟待解决的,其实是死乞白守在宣室殿内坚持不肯离去的三个人:
桑弘羊、公孙贺和韩说。
至于霍光,在退朝之后见到桑弘羊、公孙贺和韩说三人迟迟不肯离去,还一脸坚决与凝重的表情之后,他略做了一番犹豫,最终还是转身离开了。
这个家伙有自己的考量,也有自己的行事风格。
君不见在汉昭帝时期,霍光与桑弘羊成为政敌之后,为了打击桑弘羊专门搞出来那么一场著名的盐铁会议,自己却全程没有出席?
还有杜周,见霍光离开之后,他也快速走出了宣室殿。
这个酷吏很清楚自己的定位,他最近与刘据走得这么近,除了此前的一些交情,最主要最公开的原因还是因为刘彻下了诏命,奉诏协助刘据办案。
眼下不管刘彻什么情况,终归还不到天子换代的时候,他的主子还只能刘彻,有些事情不宜有自己的想法。
而霍光和杜周的离开,立刻便带动着更多举棋不定的大臣下了决心,跟随着他们的脚步一起出了宣室殿。
不多时,殿内就只剩下了桑弘羊、公孙贺和韩说三人。
“他们还没走?”
刘据在后殿吃着茶,挑起眉毛看向刚从前殿回来的郭振。
郭振皱着脸答道:
“回殿下的话,只有桑农令、公孙太仆和韩将军还在殿内立着,请求面见殿下,下官劝不动他们。”
“那就召他们进来吧。”
刘据点了点头,又回头看向正与几名常侍挤在后殿的一个案几前拟诏的赵谦,摆了摆手道,
“赵常侍,还有你们几位,你们换个地方拟诏吧,拟好了再送来给我查阅便是。”
“诺。”
赵谦等人连忙答应了一声,随后手忙脚乱的带着早朝的书记退了出去。
宣室殿旁边就有一个小房间,那地方名为尚书房。
所谓尚书,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称六尚,主管启发文书事宜,本来这就是个形同收发室的普通职务,只是到了刘彻这一朝,为了进一步强化君权,政事便不专任丞相和御史大夫,大部分核心权力都转移到了内朝和尚书宦官,使得丞相和御史大夫成了摆设。
而这自然也就成了以丞相和御史大夫为首的一众官员最为不满的地方,谁不想掌握权力啊?
……
片刻之后。
“见过殿下!”
桑弘羊、公孙贺和韩说在郭振的引领下进入后殿。
三人一见到刘据,便像是商量好了一般,“噗通”一声齐齐跪在地上向刘据叩拜。
“啊呀,桑农令、姨夫、岳父,三位快快请起,因何行此大礼,你们这不是折煞我么?”
刘据当即起身跳到了一旁,上前将三人一一扶起。
大汉其实并不流行跪礼,若非特定场合和特定情况,大臣就算是见了天子都不需要行跪拜之礼。
何况刘据现在还不是天子,而公孙贺和韩说还都是他正儿八经的长辈,如此礼数就越发显得有些大了。
“臣等斗胆恳请殿下暂时收回成命,万不可轻易下诏推行‘科举制’与‘度田令’!”
虽然却是死活不肯起来,挣扎着跪在地上齐声说道。
说完,桑弘羊还作为代表补充道:
“臣等理解殿下为国为民的一片苦心!”
“实际上官员选拔制度和土地兼并的问题,陛下早在多年前便已心中有数,此前颁布的许多政令针对的都是这两个问题。”
“然治大国,如烹小鲜,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
“这两个问题早已积重颇深,若想改变唯有分而治之,徐徐图之,自表而里逐步革新,否则牵涉到太多人的利益,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
“也是因此,陛下才从未似殿下这般大刀阔斧的革新,也请殿下务必以大局为重,万不可一意孤行,否则恐怕引发动荡!”
公孙贺和韩说也连忙在一旁连连附和:
“是啊殿下,此事万万记不得,宜三思而后行!”
“殿下若真有此心,更应谋而后动!”
早在他们守在宣室殿不肯离去,刘据便已知道他们是什么心思,此刻听到他们如此劝谏,自是丝毫都不意外,只是笑了笑道:
“三位的一片苦心我也理解,不过我这么做也有我的道理,可以确保这两项国策顺利推行下去,三位若是想知道,还是先起来说话吧。”
“这……”
此前一同经历了那么多事情,三人自然不相信刘据真是蠢人,听他这么说终归还是交换了一下眼神,而后慢慢站起身来,眼巴巴的等着刘据做出解释。
刘据也没卖关子,笑呵呵的问道:
“三位以为,若换做是我父皇亲自来强推这两项国策,是否能够推行的下去?”
“就算陛下这般雄主强推这两项国策,恐怕依旧难免引发动乱,不过应该会比殿下遇到的阻碍小一些。”
三人毫不迟疑的答道。
“那么若是在现有军队的基础上,再额外给我调来父皇十余万援军预防和镇压动乱,是否能够推行的下去?”
刘据接着又问。
“……”
三人一听就知道刘据所指的援军究竟是什么,大汉除了现有的军队之外,还能额外调来的援军,自是来自西域……这倒是一支比较纯粹的兵马,与大汉的大臣和王公贵族没有任何牵绊,若用于预防和镇压动乱,或许要比北军更加好用。
所以……
桑弘羊忍不住又道:
“殿下需知,一旦发生动乱,无论镇压是否得力,最终咽下苦果的都是大汉,受损的也只有大汉,因此殿下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避免引发动乱。”
“另外,近日陛下龙体有恙,不能亲理朝政,正是人心不稳的时候。”
“因此殿下的假设并不成立,越是在这个时候,殿下越是应该谨慎行事,否则引发动乱的可能性极高!”
他这话已经等于默认了刘据的话。
如果换做是刘彻亲自强推这两项国策,再有额外多出来的十余万援军坐镇,还是能够“站着把钱挣了的”,只不过最终可能落得一个得不偿失的结果。
刘据闻言却只是不置可否的笑了笑,接着又问:
“那么若是我父皇亲自强推这两项国策,又有额外的十余万援军坐镇,还有今日在早朝上支持国策的那些官员竭力支持。”
“而这两项国策也不像我在早朝上说的那般绝对,其实还可以打个折扣。”
“比如今后虽主推科举制,但却可根据功绩适度保留部分任子和赀选制,再比如虽主推度田制,但主动配合度田或对农民降低田赋的人,可以保留数成垦田或免除一定年限的税赋,或者做出一些其他的让利也没问题。”
“若是如此,三位以为这两项国策能否在不引发动乱的情况下推行下去?”
“这……”
桑弘羊、公孙贺和韩说再次面面相觑。
他们觉得刘据的假设已经越来越离谱了……
倘若刘据所说的四个前提全部达成,的确有很大的可能在不引发动乱的情况下推行这两项国策。
可是这可能么?
尤其是要获得今日早朝上举手表决支持国策的那些官员的支持,还是竭力支持,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任谁都看得出来,那些人根本就不是真心支持刘据,而是借机将刘据往火坑里推,只等着因此引发动乱之后,隔岸观火的同时坐收渔翁之利。
需知一个朝廷能否政令通达,根本离不开这些官员的配合与支持。
毕竟与下面的中层官员、基层官员和地方望族豪强联系最紧密的,不是天子,不是太子,也不是王工贵族,正是这些坐在朝堂里的官员,他们甚至每一个人都代表了一群人的利益。
这也正是刘彻虽成立了内朝,还废黜了太尉一职。
但却始终保留着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的原因,如果他们与下面的人配合起来阴奉阳违,政令便很难真正付诸实施。
不过刘据这“国策也能打折扣”的说法,倒是他们此前没想到的。
反正刘彻此前绝对不会这么做,毕竟天子一言九鼎,最忌讳的就是朝令夕改,如果真有什么国策不得不打折扣,那也肯定在诏令下达之前就已经打完了,根本不会像刘据这样先在朝堂上公开国策,再寻思如何去打个折扣。
所以刘据此刻究竟是什么想法?
他不应该不知道这么做,对他的名望与声誉会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吧?
“三位不用再猜了,我可以透露给你们一个事实,我父皇身体并无大碍,不日便会回来执掌朝政。”
见三人眉头紧锁,刘据终于不再与他们打马虎眼,继续笑着道,
“至于那些官员,只需要再给他们一些动力和压力,他们自会竭力支持这两项国策,不敢心有旁骛。”
“而三位与其担忧这些,倒不如好好想想在我方才提到的前提全部达成的情况下,这个折扣应该如何去打,打到何种程度才能榨干这两项国策的所有价值……桑农令研究此事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应该能够精准的把握住这个度,助我父皇办好此事。”
“剩下的事,就交给我吧。”
……
“……”
自宣室殿出来,桑弘羊、公孙贺和韩说三人仿佛忽然有了极重的心事,谁都没有说话,只是低着头结伴走向金马门。
如此走了好半晌,桑弘羊终于长长的出了一口气,摇着头感慨道:
“有子如斯,非但是陛下之福,亦是大汉之幸啊……”
“谁能想到,殿下此举竟是以身入局,旨在成全陛下多年的夙愿,为此甚至居然不惜搭上自己未来的名望与声誉。”
公孙贺也是叹道,
“我那个逆子若是能及殿下十一,我这辈子就不算白活了。”
“唉——”
韩说则只是长叹了一声,表示不想说话。
身为岳父,他真心不希望刘据这么做,可是事已至此,也已经由不得他了。
时至此刻,他们已经明白刘据玩的是一手“拆屋”,只不过提议拆了屋顶的人是刘据,而刘彻则在刘据的推动下,成了那个最终拍板决定开窗的人。
如此骂名和非议自然都由刘据去背,好人和好处全都属于刘彻和大汉。
不过现在最令他们好奇的,还是刘据究竟要如何让以石庆、章赣和韩千秋为首的大量官员竭力支持国策,他口中的动力和压力又将从何而来?
尽管他们在早朝上的时候就已经看出,刘据手中的那件内衬非同一般,极有可能是这些人的把柄。
但把柄也是有分量之分的。
他们看得出来,那些官员在早朝上举手支持刘据这两项国策,并非完全是出于对那件内衬的忌惮,更多还是以退为进,借机将刘据捧杀。
也就是说,刘据手中的把柄还缺些份量,虽可令他们投鼠忌器,但只怕还难以逼他们就范,不得不竭力支持。
没有人比那些人更懂阴奉阳违,欺上瞒下。
就连刘彻常说“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对此都没有太好的办法……
http://www.cxzz958.com/wolitaizizhixiangbeifei/4519780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xzz958.com。鬼吹灯手机版阅读网址:m.cxzz9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