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禅观与净土》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学人这一次跟大家共同研究的主题是禅观与净土,它的重点就是把大乘的禅观跟净土的念佛做一个结合。在讲这个主题之前,我们先说明一下,为什么念佛的人要把禅观的智慧做一个结合呢?
事实上佛陀在大乘佛法当中,讲了很多的法门,这当中最特别的当然就是净土的念佛法门。它特别的地方来自于它是一种他力加持,也就是说当我们提起一句佛号的时候,在我们生命当中有两种力量的作用:一个是心灵的力量;一个是佛陀的力量。所以净土宗的成就就是在你临终的时候,当你提起佛号的时候,你的心灵的力量跟佛陀的力量必须达到一种感应道交的境界,你这一生的修行就成就了。也就是说净土宗既然是一个佛力的加持,不是说我们去做一些什么功德,而是我们必须想办法跟弥陀的功德感应,我们就做这件事情。所以感应道交是整个净土宗所追求的一种共同目标。
要达到感应道交的方法,善导大师讲得最为简单扼要,就是任何净土宗的修学者,当我们提起佛号的时候,你内心是不是能够做到顺从本愿。你能够顺从弥陀本愿的功德,你就能够跟弥陀感应道交。但是顺从本愿,这个地方就牵涉到一个问题,因为跟我们无始劫来内心的思考模式是相违背的。我们无量劫来在娑婆世界打滚,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流转,我们习惯性的思考模式是顺从娑婆世界的因缘。所以即便我们建立一个顺从弥陀功德的新的思想,我们一般念佛人基本上还是会落入一种真妄交攻的矛盾之中。就是你在创造一句佛号的时候,你有你过去的思考模式在牵扯你,因为你过去习惯性地顺从娑婆世界,包括顺从内在的妄想,包括顺从外在的业力。内有颠倒妄想,外有生死业力,这个就是娑婆世界的一个因缘。我们习惯性是顺从娑婆世界的因缘。
当然我们接受净土法门以后,我们会建立一个思考模式,我们愿意到净土去,享受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所以一个净土宗的人,他提起一句佛号的时候,他这个佛号是有两种力量的:一方面它顺从娑婆世界,一方面它也顺从极乐世界,是这两种力量的拉扯。假设我们不透过禅观的智慧来做一些调整,做一些引导,我们到了临命终,就充满了不确定。
所以禅观的智慧,就是把顺从娑婆世界这一块的力量,慢慢把它化解掉,把来自于生死业力的牵扯,把它化解掉。当然另一方面加强对极乐世界功德的顺从,禅观的智慧是有助于我们做内心调整的。把娑婆世界的顺从降低,把极乐世界的顺从增加,这个就是我们修习禅观的主要目的。
好,这是简单地说明我们修学禅观跟净土的一个目的。
我们看这次的内容。将述此义,大科分六,这个地方有六大科。
第一科基础篇。这个基础就是当我们流转到现在,我们怎么去面对我们过去所留下的妄想跟业力,我们应该做些怎么样的基础,来做一些调伏跟引导的工作,这是第一个基础。
甲二的观照篇。从前面的基础,正式的生起观照,来做一些心态的调整。基础篇主要是一种愿力的修学,誓愿力的修学,设定目标。这个甲二的观照,是一种智慧的观照。
甲三的念佛篇。我们开始对名号功德的皈依。我们提起佛号的时候,我们心态能够对名号的功德生起真实的信心,这是念佛篇。
第四个是往生篇。我们把这个念佛的功德,能够成功地导归净土。
第五个是破障篇。破除我们内外的障碍。
最后我们谈一谈净土的功德——三辈九品,它的一个功德的差别。
前面两篇,它偏重在大乘的禅观;第三、第四偏重在净土的皈依这一块。我们说明一下。我们一念心有过去、现在、未来,《基础篇》跟《观照篇》,主要是处理我们过去留下来的心态,处理我们过去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念佛的人,不是一张白纸开始念佛,我们流转太久,我们的内心,在每一次生命当中,留下很多很多负面的思考。《基础篇》跟《观照篇》就是处理我们过去的颠倒妄想,这一块主要是处理我们过去的问题。
《念佛篇》跟《往生篇》,是处理我们未来的问题。我们怎么去规划我们来生的目标,这是两个不同的地方。
这四科,就是一个修行的正修。
好,我们来看看第一科甲一的基础篇。基础篇当中,此中分三:一、真正发心,二、持戒清净,三、成就佛种。
在基础当中有三段:
第一个,我们谈到因地的发心。这个发心关键在这个“真”字,真实。我们如何能够不要随顺颠倒妄想而发心,而依止真实的心来发心,这是第一个要做的。
第二个,谈到持戒清净。这个基础篇主要处理娑婆世界两种因缘,在临终的时候会牵动我们三界流转的两个因缘:第一个是内在的颠倒妄想;第二个是外在的生死业力这一块。真正发心主要是消除心中的颠倒妄想,持戒清净这一块是消除我们无始劫来的生死业力。一个是内在的因缘,一个是外在的因缘。
这两种成就以后,我们就建立一种大乘的佛种、大乘的善根来作为一个念佛的基础。就是有三段。
我们看第一段,真正发心。这地方分两科:一、总标,二、结示。总标当中分成三段:一、出离心,二、菩提心,三、空正见。
首先我们看第一科的出离心。出离心又分成三段:一、缘由,二、方便,三、证量。我们先谈一谈念佛的人为什么要修习出离心,如果不修习会有什么过失。
先看缘由。我们请合掌。请一位同学把它念一遍。
戊一、缘由。
无出离心无息灭,希求有海乐方法;
由欲有乐缚众生,故先寻求出离心。
好,我们简单地解释一下。就是说一个念佛的人,如果他没有经过一种出离心的修学,他刚开始就把佛号提起来,这个时候有什么过失呢?他流转到现在,为什么流转呢?他肯定内心当中对娑婆世界有贪爱跟取着。他只要是没有修出离心,他念佛的当下,内心的深处,一定有对三界果报的爱取,因为他过去生会留下这方面的习气。
什么叫爱取呢?希求有海乐方法。他对三界这种快乐的果报有一种希求,有一种期待。那么既然有所期待,他这个有欲就是期待,有乐,这个三界的快乐,就会产生一种系缚,他就会启动生死的业力。所以我们必须要寻求出离心。
这个事情是这样。我们在无量劫的生命的流转当中,经历过很多很多次生命的经验。有些经验是痛苦的经验,有些经验是快乐的经验。但如果你经历的是一种痛苦的经验,对你临终不会构成障碍的,这个问题不大。但是问题在哪里呢?我们每一次在三界流转的时候,有些是快乐的经验,这个地方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这种快乐的经验是怎么形成的呢?它先有感受。当我们跟这种快乐的人事接触的时候,它会产生一种喜悦的感受。这个感受的下一个剎那产生很多的想像,你会在心中捏造很多的美好的影像出来。好啦,当快乐的感受跟这个美好影像结合以后,就带有快乐的影像,带有快乐感受的影像就会带动我们对它的执取,你的心就会住在上面。住在上面的这种影像,它落到你心中的时候,会出现什么问题呢?你就会产生期待,你希望它在你未来的生命中再一次出现。那么你有所期待的时候,就会启动生死业力了。
在唯识学上说,我们生命是一个无止境的水流,它是一种从过去流到现在,它也一定从现在流到未来。那么这个水流到底是谁在推动的呢?有两块,一个是业力,一个是妄想,尤其是那种执着的坚固妄想。它们两个互为因缘,业力会带动你的妄想,妄想也会牵动业力。也就是说同样念佛的人,我们有很多人临终都会提起佛号,但是有些人很成功地能够跟弥陀感应道交,有些人会被娑婆世界的业力拉回来,因为业力太重了。
诸位!带业往生它是有条件的,它必须要带一种调伏过的业力,而不是一种活动式的业力。也就是说你这个业力,它必须是一种沉淀的状态,经过你的调伏,而不是你的业力是很炽盛的。业力很炽盛,你没办法带它,结果业力把你带走。所以你心中如果留下很多的这种希求有海乐方法,就是说你对三界有太多的期待,太多的希望,你心中留下太多这种美好影像的牵动,你是离不开娑婆世界的。因为这种美好经验的影像,就是一种生死业力的牵动。
所以我们带业往生,你必须要把这些业力,成功地把它给沉淀下来才可以。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修出离心,就是处理我们无始劫来沉淀在我们内心深处的这些美好感受的影像。当我们临终的时候,这些影像浮出来的时候,它就是一种生死业力的牵动了。所以说出离心就是降伏对三界这种快乐果报的希求,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说明它的理由。
我们看它的第二个,方法。那应该怎么办呢?我们无量劫来跟着感觉走,对于快乐的感受,当然产生很多的爱取,都在心中留下很多很多的这种影像。那应该怎么办呢?怎么处理呢?
看第二段,请合掌。
戊二、方便。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
业果不虚轮回苦,思惟能除后世欲。
我们每一个人对娑婆世界的贪爱,其实我们真正在乎的不是外在的世界,不是!其实我们是满足心中的影像。我们每个人,当我们跟外境接触产生一个影像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在乎外面是什么了,我们只是在追求心中的影像,满足心中的妄想而已,尤其是这种曾经给你快乐的妄想。这个妄想有两块,就是这个留下的影像有两块:第一个,它这个妄想是今生可以实践的,这是对今生的爱取;有一种妄想,它是来生才实践的,叫来生的妄想,来生的爱取。
我们解释一下。如果你今生是善业力起现行,你过去生的善业今生表现出来了,所以你今生的生命快乐的时间多,痛苦的时间少。你身体健康,眷属非常如意,财富也具足,所以今生让你感到痛苦的时间很少,你快乐的时间太多。这个时候你的妄想是锁定今生的,你对今生的爱取是很坚固的,你不愿意离开今生的娑婆世界,因为今天的美梦给你太多美好的回忆。当你要离开娑婆世界的时候,你舍不得的不是来生,舍不得的是今生。所以你要处理的是什么?处理今生的爱取,因为你的妄想的执着点是在今生的因缘。这是第一种人,福报广大的人,要注意今生的牵扯。
有一种人是今生他的罪业起现行,所以他今生磨难太多,生命给他的折磨也蛮多的。身体病痛,眷属不如意,一辈子为了金钱忙碌,他今生是吃尽了苦头。他不得已,他不是心甘情愿,他不得已只好放弃了今生。那么他就努力地做义工,努力地拜忏,努力地积集资粮。他干什么呢?他把他所有的希望放在来生,他希望依止今生的善业力让来生得到快乐的果报,来实践他心中的这种希求。这种人临终的时候,他很快能够离开今生,因为今生他早就非常厌烦了。这种今生受尽折磨的人,他离开今生是不难的。但是他很容易被他的妄想牵动,来生到娑婆世界得快乐果报,他要注意的是来生的爱取。
娑婆世界的业力的牵扯有两块:第一个,你可能受今生业力的牵扯;你也可能受到来生业力的牵扯。这是你要求生净土之前,娑婆世界的业力没有处理好,你走不出心中的妄想,就不可能迎接弥陀的光明。也就是说你必须让这个生死业力在一种沉淀状态。你不一定要断除它的业力,但起码它是一种调伏沉淀的状态。所以我们必须要去处理今生的爱取跟来生的爱取。
我们看看今生的爱取怎么处理。先看今生: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
首先我们看无常。如果你是属于快乐的这一块,如果你是属于福报很大的这一块,你今生的因缘给你太多的快乐了,你要思考一下无常的道理。就是说其实你今生的快乐,它是有过失的,是要付出代价的。娑婆世界的快乐都是有过失的。
今生在追求快乐的时候,有什么过失呢?智者大师讲,你有三种过失:第一个,诸欲求时苦;第二个,得时多怖畏;第三个,失时怀忧恼。所以结论“一切无乐时。”
也就是说你今生的快乐,你回想一下:第一个,你这个快乐是要追求的,你追求的时候,你要付出很多的辛苦疲劳;第二个,你得到以后,经过你年轻时的努力,中年以后你这个快乐现前,年轻的理想出现了,你可以高枕无忧吗?未必!“得时多怖畏”。因为世间的快乐,不管是这个人给你的,或者事情给你的,它是不稳定的。你会怖畏,你经常要担心害怕,因为你知道你随时会失掉。你不可能有安全感,因为人生本来就是动态的,它的因缘不断地变化,你这个快乐也不断地变化。所以你得到以后,也不可能高枕无忧。“失时怀忧恼”,不管你愿不愿意,它总有一天会失掉,这个时候你内心的失望跟挫折,也是非常严重。
我们反省一下,世间善纵然给我们快乐,但这个快乐,从追求的过程,从得到以后,到最后的失掉,我们都付出了代价,付出了疲劳,付出了怖畏担心。第三个,忧恼挫折。事实上今生的快乐我们反省下来,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叫做“得不偿失”。因为你付出的痛苦太多,你得到的快乐太少。
娑婆世界的快乐,其实理论上是得不偿失的。但是得不偿失,为什么我们一般人死了以后,还是愿意来投胎呢?因为你活在你心中的妄想,我们很容易被心中的妄想所误导。就好像佛陀说的,我们在享受娑婆世界快乐的时候,就像一个愚痴的众生在享受一种甜美的食物。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你在吃蛋糕的时候,其实你把毒药也吃下去了。但是没有一个人会在乎里面的毒药,他在乎的是那个蛋糕给他的美好的感受。也就是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已经不在乎外在的世界了,你只是要满足你的妄想而已。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一次来投胎,受尽了痛苦,但是我们永远得不到教训。因为你不从你的妄想走出来,你就看不出娑婆世界的真相。
所以我们临终的时候,很容易被心中的妄想误导,就像飞蛾扑火。你看作为一个飞蛾,牠是心甘情愿地往火上扑的,火也没有叫牠去扑啊,那么牠打什么妄想呢?牠认为这个火可以给牠温暖。是的,火的确给牠温暖,但是牠也付出了代价,牠在享受温暖感受的时候,这个火也把牠烧死了。但是作为一个飞蛾牠来生投胎的时候,牠看到火,照样扑过去,因为牠不可能从这个地方记取教训的,因为牠走不出心中的妄想。我们一个人也是这个道理,除非佛陀的出世,他引导我们走出妄想,看到人生的真相,否则我们每一个人宁可相信自己的妄想。
我们怎么样走出对今生爱取的妄想呢?佛陀告诉你无常的道理,你所追求的东西它不是一个稳定的东西,它是一个你没办法控制的东西。你执着这个东西,你心中就永远落入一种不安稳的状态,今生的快乐是不安稳的。
第二个,暇满难得。你错失了一个把握你解脱的机会,为什么呢?因为你好不容易过去的资粮力,得到这个暇满。我们解释一下五种暇满:第一个,善得人身。你好不容易从三恶道这种卑劣的果报得到美好的人身;第二个,六根无缺,六根具足;第三个,具足信根。你好不容易对大乘佛法、对净土法门生起了信仰;第四个,佛法的住世。你刚好遇到佛法的住世;第五个,他所哀悯。你得到善知识的摄受。
在整个修行当中,你今生是非常有机会能够解脱的。而在你的无量生命当中,有这种机会是很难得的。你今生很可能因为你稍微地努力,可以从此跳出三界的黑暗,而趋向于净土的光明,你是有机会的。但是因为你贪恋你心中的妄想,而错失了良机,非常可惜了!
我们想到娑婆世界的快乐,给我们的是一种不安稳的过失,而且我们今生追求娑婆世界的快乐,错失了一种好不容易得到的出离的机会。所以你应该想一想,这样做是不是值得!我们就慢慢地放弃心中妄想的爱取。这是对今生爱取的一种调伏。
我们再看看对来生的爱取如何调伏。
对来生的爱取也是两种思考:第一个,业果不虚轮回苦。首先我们要思惟业果,就是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这种业果不虚,会创造一种轮回的痛苦。什么意思?我们解释一下。就是说如果你今生痛苦很多,但是你努力地学佛,你把今生完全放弃了,逆来顺受,你努力地积集资粮,干什么呢?你心中隐隐约约对你下一次的生命有所期待,因为你今生不如意,你希望你今生所有不如意,来生能够补偿回来。
这个时候有什么问题呢?因为你在造善业的时候,你的因地不真,这个严重啊!你夹杂对来生的贪爱,也就是说你今生在造善业的时候,你的心不是极度的清净,你没有真实地把这个善业用菩提心来引导。你因地的时候夹杂贪爱,来生的时候,欸,快乐果报现前了,你可能是一个官二代,你也可能是个富二代,然后你一定会放逸,一定会的!
你说:欸,我得到快乐果报,我为什么一定要放逸?我今生也有持戒,我有可能克制自己。不可能!因为你在造善业的时候,你心中已经想好了一种规划,你要依止这个善业来满足你今生得不到的东西,你那时在造善业的时候,已经有这样的一种妄想力量在里面,你因地已经夹杂了。所以快乐果报现前的时候,你一定会控制不了自己而放逸。
诸位!如果你福报差你放逸也就罢了,如果你福报广大你再放逸,那你造的业是不可思议,所以你第三生就到地狱去了。如果对来生有期待,请你注意你的第三生刀山油锅,因为你第二生就控制不了自己了,你第一生所受的委屈,你会在第二生完全发泄出去,到了第三生,你就知道怕了,但来不及了。所以当我们在享受第二生的时候,你第三生是一种非常惨痛的刀山油锅的果报,因为你福报大,造的业也特别重。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来生的快乐,而牺牲到第三生去。你要想想第三生轮回的痛苦,透过这个思考,我们就可以很认真地把第二生的希求给放弃掉。
这个就是我们透过一种无常观跟苦谛观,慢慢地把对今生的爱取跟来生的爱取,调伏下来,当然不能够断,至少我们把这个势力降到最低,降在一种可以控制的范围。
我们看第三个证量。戊三、证量。
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剎那之希望;
昼夜唯求解脱心,起时是生出离心。
我们无始劫来的妄想,不管对今生的爱取,还是对来生的爱取,我们透过无常观、苦谛观以后,对这种轮回的、快乐的、荣耀的各种各样的感受,这种影像,我们能够不生剎那的希望,这样子我们一心一意地追求出离三界的这种心情,这个时候你的出离心就生起了。
诸位!我们对出离心有一个概念,出离心不是要你去改变环境,说:欸,我修出离心,我从今以后啥事也不干了,不是这个意思。出离心是要你出离你心中的妄想。我讲实在话,外面的世界不会干扰你的,而且你也不在乎外面的世界,其实你在乎的是你心中的影像。你临终的时候误导你的,不是外在的人事,是你自己心中的影像,你要从你的影像里面出离。
我们这样讲好了。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我们每一个净土宗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提起佛号,不管这个佛号是你自己念的,还是这个佛号是别人帮你助念,把你带动起来,总而言之你的佛号会现前。一般没有经过修出离心的人,他在创造一个佛号的时候,这个佛号是两种力量:一种是往上的愿力,他愿生西方净土中,他在佛堂做功课,所栽培的愿力不可思议。但是你别忘了,当你离开佛堂的时候,你做些什么事情?你打了很多的妄想,这妄想就是一种业力,你这个佛号也有一种向下拉扯的业力。
好啦,每一个人一句佛号现前的时候,两种力量同时现起,一个愿力,一个业力。你最好是能够让你的愿力强过业力,你才有办法往生。最基本的要求带业往生,你不能带太粗重的业。如果你这个向下拉扯的业力太强了,已经强过你的愿力了,那对不起!你上不去了,你这个所有念佛的功德都跑到娑婆世界得果报了,因为你的缘起就是这样。这个出离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让你的佛号往下坠的业力的势力降低一点。
诸位!我们要知道,思想改变是最关键!因为一个人思想是很难改变的。他建立一个思考模式很难改变,他只有用道理跟自己沟通。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你的心中有两种思想:一个是过去的你;一个是现在的你。过去的你没有学佛,无量劫来在娑婆世界打滚,跟着感觉走,已经形成一套思考模式了,你已经有思考模式。我们不是一张白纸才来学佛,而是你流转很久以后,已经形成一个思考模式了。所以这个过去的你,自己会贪求心中的影像,快乐的影像。
现在的你接触佛法以后,你有理智的一种智慧在里面。这个时候,学佛人往往是真妄交攻的。这个时候你必须做一件事情,好好地静下来,用现在的你跟过去的你沟通。两个坐下来泡一杯咖啡,好好跟你自己沟通,因为你要改变你的思想,不能勉强的。你贪恋娑婆世界,你说你不贪恋,关键不是说你叫它不贪恋它就不贪恋,你要把道理跟它讲清楚。你要告诉自己,贪恋娑婆世界你付出的代价有多么的惨痛,今生是无常败坏,来生——你来生快乐,第三生是要堕落到地狱去的。所以佛法的意思就是说你必须透过道理跟自己沟通,让你自己的心慢慢慢慢把这个心中的影像松开来,就是你不要抓它,让它自己沉淀下来。其实你心中根本不需要这些影像的,你临终比较好走。
诸位!你心中抓的影像越多,你临终越难离开,你根本走不出去。不是阿弥陀佛不救拔你,是你自己根本踏不出这一块。你这个佛号,生死业力太重,你不是带业往生,你是被业带走。所以这个出离心就是说,你必须要把你心中对娑婆世界的很多很多的期待,不管你对今生的期待,还是对来生的期待,你要想办法把这个带有期待的影像,把它慢慢地沉淀下来,不要构成往生的障碍,叫临终的正念,这是你平常就必须要跟自己沟通好。这个叫做出离心。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
出离心接下来,第二个就是菩提心。菩提心也是分成两块:第一个,缘由;第二个,方便。我们先看缘由,这个理由,为什么修了出离心,还要修菩提心。
我们看这一段的颂文。请合掌。
戊一、缘由。
出离若无菩提心,所持则亦不能成;
无上菩提乐因故,智者应发菩提心。
一个念佛的人,如果他只发了出离心,他已经成功地把对娑婆世界的这种爱取的影像,慢慢给消灭了。但是他没有一种成佛的愿力,他没有另外创造一个新的影像,一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一种影像,这样子有什么过失呢?
他所修的今生,他虽然努力地布施,努力地持戒,努力地修习一切的善法,这种善法不可能达到圆满的功德。因为无上菩提心是整个大乘的因种,你没有这个菩提心作因种,这个善业就不能形成一种无上菩提的资粮。所以智者应发菩提心。
这是说什么?就是说我们今生虽然造了很多的善业,前面是约着灭恶,这个地方讲生善。那么你善业如果没有菩提愿力的引导,这个善业也只是一个善业,不能构成一种波罗蜜,不能变成一种功德庄严。所以你今天所造的善业,到底来生是一种有漏的安乐果报,还是一种无漏的功德庄严。关键在于你是不是发起一种菩提的誓愿。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这个比丘他在山中静修的时候,诵经的声音很好听。他每次一诵经的时候,就有天上的飞鸟,飞到他诵经的旁边的一棵树上,就停在这个树上,听这个比丘诵经。时间长了以后,这只飞鸟听了诵经,牠也听得心开意解了。因为一个人明白道理以后,他就会产生一种生命的增上,就会产生一种心中的愿景、愿望,想要改变的愿望。那没多久这只飞鸟,牠在听这个比丘诵经的时候,突然间被这个猎人一枪给打死。打死以后这只飞鸟,因为在听经的过程当中产生非常殊胜的欢喜,因为这个善业力就到忉利天去了。
我们知道一个天人,刚出生的天人会知道他为什么生天,他是因为听了这个比丘诵经起欢喜心而生天。到晚上的时候,他就以天人的身份去跟这个比丘顶礼感恩。这个比丘接受他顶礼以后就心生疑惑,第二天就找佛陀说,佛陀您老人说修习善业生天要具足十善业,为什么这只飞鸟牠只是听经的因缘就能生天呢?佛陀说,因为这个人他生起的善心,是一种决定性的善心,已经变成一种善根力了,决定性的善根,它只要一个就够了。当你的心是不决定的时候,你就必须要修满十善业。
因为他造善业的时候,他有一种坚固的观照力跟誓愿力。也就是说,诸位!我们今天如果没有受菩萨戒,你没有发起增上的菩提心,你所做善业的力量是薄弱的。因为你的心态是我很想要修善,所以你这个心不决定。你今天要去放生,你也可以去,你也可以不去。如果你的同参道友打电话邀你去,如果有车子你就去;如果下雨了,你就不去了。所以我们一般人为什么很难创造一种很坚固的功德?就是你的心是活在善念。但是你受了菩萨戒就不一样,你有坚固的誓愿力。你从今以后,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所以他在做善业的时候,他有一种很坚固的誓愿,这功德就变成真实广大了。
诸位!如果你到欧美国家,你看看很多很多大福报的人,他那个房子那不得了,开车都开十几分钟才能开到它的尽头。这种大福报的人难道他在修习善业的时候,他的次数会比我们多吗?未必啊!但是他的心理素质一定比我们好,因为他“一定要”修善。我们只活在我们“很想要”修善。所以诸位!提升你的功德,不表示说你要做很多的善事,不是这个意思。你必须要发起一种愿力!
从佛教的因缘观,一个人能够创造广大的功德,只有宗教师,宗教的学者比较有可能,一般的慈善家很难。不管他是什么宗教,他修善的时候都是有坚固的愿力。他愿力的摄持,他所有善法的功德非常广大,尤其是菩提心。
所以你不发菩提心,你今生就很难修出广大的功德。你的那个善业力量就薄弱了,不管你多么努力。因为你心理的素质太差,你今生很难创造广大的功德。你做什么都是可有可无,你做什么事情,你的心态就是说我很想要去干什么,但如果因缘不具足,我就不要了,就是这样子。所以你今生就很难创造广大功德了,不太可能。
你不提升你的心理素质,你不发起坚固的誓愿力,来摄持这个善业力,你就不可能“无上菩提乐因故,所持则亦不能成”。你所摄持的善业,就不能圆满成就了。
佛陀在经典上说,菩提心就像大地,所有的大树一定种在大地上。世界上只有花瓶是不要土地的,小小的花,你这个花开出来,昙花一现就没有了。但是如果这棵树是在大地,它会辗转增盛,才能够长成广大的树。所以《法华经》上说,为什么有些人在佛法修学上,他永远是一个小草,永远就是一个花瓶?因为他不发菩提心,所以他的一生当中就是一个花瓶,他没有根,他的善业没有根。
诸位!当我们看到有些人创造广大功德的时候,并不是他比你努力,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他比你有一个好的心理素质,因为他有发愿,差在这里!好,我们休息十五分钟。
http://www.cxzz958.com/shanguanyujingtu/4481331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xzz958.com。鬼吹灯手机版阅读网址:m.cxzz958.com
学人这一次跟大家共同研究的主题是禅观与净土,它的重点就是把大乘的禅观跟净土的念佛做一个结合。在讲这个主题之前,我们先说明一下,为什么念佛的人要把禅观的智慧做一个结合呢?
事实上佛陀在大乘佛法当中,讲了很多的法门,这当中最特别的当然就是净土的念佛法门。它特别的地方来自于它是一种他力加持,也就是说当我们提起一句佛号的时候,在我们生命当中有两种力量的作用:一个是心灵的力量;一个是佛陀的力量。所以净土宗的成就就是在你临终的时候,当你提起佛号的时候,你的心灵的力量跟佛陀的力量必须达到一种感应道交的境界,你这一生的修行就成就了。也就是说净土宗既然是一个佛力的加持,不是说我们去做一些什么功德,而是我们必须想办法跟弥陀的功德感应,我们就做这件事情。所以感应道交是整个净土宗所追求的一种共同目标。
要达到感应道交的方法,善导大师讲得最为简单扼要,就是任何净土宗的修学者,当我们提起佛号的时候,你内心是不是能够做到顺从本愿。你能够顺从弥陀本愿的功德,你就能够跟弥陀感应道交。但是顺从本愿,这个地方就牵涉到一个问题,因为跟我们无始劫来内心的思考模式是相违背的。我们无量劫来在娑婆世界打滚,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流转,我们习惯性的思考模式是顺从娑婆世界的因缘。所以即便我们建立一个顺从弥陀功德的新的思想,我们一般念佛人基本上还是会落入一种真妄交攻的矛盾之中。就是你在创造一句佛号的时候,你有你过去的思考模式在牵扯你,因为你过去习惯性地顺从娑婆世界,包括顺从内在的妄想,包括顺从外在的业力。内有颠倒妄想,外有生死业力,这个就是娑婆世界的一个因缘。我们习惯性是顺从娑婆世界的因缘。
当然我们接受净土法门以后,我们会建立一个思考模式,我们愿意到净土去,享受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所以一个净土宗的人,他提起一句佛号的时候,他这个佛号是有两种力量的:一方面它顺从娑婆世界,一方面它也顺从极乐世界,是这两种力量的拉扯。假设我们不透过禅观的智慧来做一些调整,做一些引导,我们到了临命终,就充满了不确定。
所以禅观的智慧,就是把顺从娑婆世界这一块的力量,慢慢把它化解掉,把来自于生死业力的牵扯,把它化解掉。当然另一方面加强对极乐世界功德的顺从,禅观的智慧是有助于我们做内心调整的。把娑婆世界的顺从降低,把极乐世界的顺从增加,这个就是我们修习禅观的主要目的。
好,这是简单地说明我们修学禅观跟净土的一个目的。
我们看这次的内容。将述此义,大科分六,这个地方有六大科。
第一科基础篇。这个基础就是当我们流转到现在,我们怎么去面对我们过去所留下的妄想跟业力,我们应该做些怎么样的基础,来做一些调伏跟引导的工作,这是第一个基础。
甲二的观照篇。从前面的基础,正式的生起观照,来做一些心态的调整。基础篇主要是一种愿力的修学,誓愿力的修学,设定目标。这个甲二的观照,是一种智慧的观照。
甲三的念佛篇。我们开始对名号功德的皈依。我们提起佛号的时候,我们心态能够对名号的功德生起真实的信心,这是念佛篇。
第四个是往生篇。我们把这个念佛的功德,能够成功地导归净土。
第五个是破障篇。破除我们内外的障碍。
最后我们谈一谈净土的功德——三辈九品,它的一个功德的差别。
前面两篇,它偏重在大乘的禅观;第三、第四偏重在净土的皈依这一块。我们说明一下。我们一念心有过去、现在、未来,《基础篇》跟《观照篇》,主要是处理我们过去留下来的心态,处理我们过去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念佛的人,不是一张白纸开始念佛,我们流转太久,我们的内心,在每一次生命当中,留下很多很多负面的思考。《基础篇》跟《观照篇》就是处理我们过去的颠倒妄想,这一块主要是处理我们过去的问题。
《念佛篇》跟《往生篇》,是处理我们未来的问题。我们怎么去规划我们来生的目标,这是两个不同的地方。
这四科,就是一个修行的正修。
好,我们来看看第一科甲一的基础篇。基础篇当中,此中分三:一、真正发心,二、持戒清净,三、成就佛种。
在基础当中有三段:
第一个,我们谈到因地的发心。这个发心关键在这个“真”字,真实。我们如何能够不要随顺颠倒妄想而发心,而依止真实的心来发心,这是第一个要做的。
第二个,谈到持戒清净。这个基础篇主要处理娑婆世界两种因缘,在临终的时候会牵动我们三界流转的两个因缘:第一个是内在的颠倒妄想;第二个是外在的生死业力这一块。真正发心主要是消除心中的颠倒妄想,持戒清净这一块是消除我们无始劫来的生死业力。一个是内在的因缘,一个是外在的因缘。
这两种成就以后,我们就建立一种大乘的佛种、大乘的善根来作为一个念佛的基础。就是有三段。
我们看第一段,真正发心。这地方分两科:一、总标,二、结示。总标当中分成三段:一、出离心,二、菩提心,三、空正见。
首先我们看第一科的出离心。出离心又分成三段:一、缘由,二、方便,三、证量。我们先谈一谈念佛的人为什么要修习出离心,如果不修习会有什么过失。
先看缘由。我们请合掌。请一位同学把它念一遍。
戊一、缘由。
无出离心无息灭,希求有海乐方法;
由欲有乐缚众生,故先寻求出离心。
好,我们简单地解释一下。就是说一个念佛的人,如果他没有经过一种出离心的修学,他刚开始就把佛号提起来,这个时候有什么过失呢?他流转到现在,为什么流转呢?他肯定内心当中对娑婆世界有贪爱跟取着。他只要是没有修出离心,他念佛的当下,内心的深处,一定有对三界果报的爱取,因为他过去生会留下这方面的习气。
什么叫爱取呢?希求有海乐方法。他对三界这种快乐的果报有一种希求,有一种期待。那么既然有所期待,他这个有欲就是期待,有乐,这个三界的快乐,就会产生一种系缚,他就会启动生死的业力。所以我们必须要寻求出离心。
这个事情是这样。我们在无量劫的生命的流转当中,经历过很多很多次生命的经验。有些经验是痛苦的经验,有些经验是快乐的经验。但如果你经历的是一种痛苦的经验,对你临终不会构成障碍的,这个问题不大。但是问题在哪里呢?我们每一次在三界流转的时候,有些是快乐的经验,这个地方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这种快乐的经验是怎么形成的呢?它先有感受。当我们跟这种快乐的人事接触的时候,它会产生一种喜悦的感受。这个感受的下一个剎那产生很多的想像,你会在心中捏造很多的美好的影像出来。好啦,当快乐的感受跟这个美好影像结合以后,就带有快乐的影像,带有快乐感受的影像就会带动我们对它的执取,你的心就会住在上面。住在上面的这种影像,它落到你心中的时候,会出现什么问题呢?你就会产生期待,你希望它在你未来的生命中再一次出现。那么你有所期待的时候,就会启动生死业力了。
在唯识学上说,我们生命是一个无止境的水流,它是一种从过去流到现在,它也一定从现在流到未来。那么这个水流到底是谁在推动的呢?有两块,一个是业力,一个是妄想,尤其是那种执着的坚固妄想。它们两个互为因缘,业力会带动你的妄想,妄想也会牵动业力。也就是说同样念佛的人,我们有很多人临终都会提起佛号,但是有些人很成功地能够跟弥陀感应道交,有些人会被娑婆世界的业力拉回来,因为业力太重了。
诸位!带业往生它是有条件的,它必须要带一种调伏过的业力,而不是一种活动式的业力。也就是说你这个业力,它必须是一种沉淀的状态,经过你的调伏,而不是你的业力是很炽盛的。业力很炽盛,你没办法带它,结果业力把你带走。所以你心中如果留下很多的这种希求有海乐方法,就是说你对三界有太多的期待,太多的希望,你心中留下太多这种美好影像的牵动,你是离不开娑婆世界的。因为这种美好经验的影像,就是一种生死业力的牵动。
所以我们带业往生,你必须要把这些业力,成功地把它给沉淀下来才可以。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修出离心,就是处理我们无始劫来沉淀在我们内心深处的这些美好感受的影像。当我们临终的时候,这些影像浮出来的时候,它就是一种生死业力的牵动了。所以说出离心就是降伏对三界这种快乐果报的希求,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说明它的理由。
我们看它的第二个,方法。那应该怎么办呢?我们无量劫来跟着感觉走,对于快乐的感受,当然产生很多的爱取,都在心中留下很多很多的这种影像。那应该怎么办呢?怎么处理呢?
看第二段,请合掌。
戊二、方便。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
业果不虚轮回苦,思惟能除后世欲。
我们每一个人对娑婆世界的贪爱,其实我们真正在乎的不是外在的世界,不是!其实我们是满足心中的影像。我们每个人,当我们跟外境接触产生一个影像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在乎外面是什么了,我们只是在追求心中的影像,满足心中的妄想而已,尤其是这种曾经给你快乐的妄想。这个妄想有两块,就是这个留下的影像有两块:第一个,它这个妄想是今生可以实践的,这是对今生的爱取;有一种妄想,它是来生才实践的,叫来生的妄想,来生的爱取。
我们解释一下。如果你今生是善业力起现行,你过去生的善业今生表现出来了,所以你今生的生命快乐的时间多,痛苦的时间少。你身体健康,眷属非常如意,财富也具足,所以今生让你感到痛苦的时间很少,你快乐的时间太多。这个时候你的妄想是锁定今生的,你对今生的爱取是很坚固的,你不愿意离开今生的娑婆世界,因为今天的美梦给你太多美好的回忆。当你要离开娑婆世界的时候,你舍不得的不是来生,舍不得的是今生。所以你要处理的是什么?处理今生的爱取,因为你的妄想的执着点是在今生的因缘。这是第一种人,福报广大的人,要注意今生的牵扯。
有一种人是今生他的罪业起现行,所以他今生磨难太多,生命给他的折磨也蛮多的。身体病痛,眷属不如意,一辈子为了金钱忙碌,他今生是吃尽了苦头。他不得已,他不是心甘情愿,他不得已只好放弃了今生。那么他就努力地做义工,努力地拜忏,努力地积集资粮。他干什么呢?他把他所有的希望放在来生,他希望依止今生的善业力让来生得到快乐的果报,来实践他心中的这种希求。这种人临终的时候,他很快能够离开今生,因为今生他早就非常厌烦了。这种今生受尽折磨的人,他离开今生是不难的。但是他很容易被他的妄想牵动,来生到娑婆世界得快乐果报,他要注意的是来生的爱取。
娑婆世界的业力的牵扯有两块:第一个,你可能受今生业力的牵扯;你也可能受到来生业力的牵扯。这是你要求生净土之前,娑婆世界的业力没有处理好,你走不出心中的妄想,就不可能迎接弥陀的光明。也就是说你必须让这个生死业力在一种沉淀状态。你不一定要断除它的业力,但起码它是一种调伏沉淀的状态。所以我们必须要去处理今生的爱取跟来生的爱取。
我们看看今生的爱取怎么处理。先看今生: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
首先我们看无常。如果你是属于快乐的这一块,如果你是属于福报很大的这一块,你今生的因缘给你太多的快乐了,你要思考一下无常的道理。就是说其实你今生的快乐,它是有过失的,是要付出代价的。娑婆世界的快乐都是有过失的。
今生在追求快乐的时候,有什么过失呢?智者大师讲,你有三种过失:第一个,诸欲求时苦;第二个,得时多怖畏;第三个,失时怀忧恼。所以结论“一切无乐时。”
也就是说你今生的快乐,你回想一下:第一个,你这个快乐是要追求的,你追求的时候,你要付出很多的辛苦疲劳;第二个,你得到以后,经过你年轻时的努力,中年以后你这个快乐现前,年轻的理想出现了,你可以高枕无忧吗?未必!“得时多怖畏”。因为世间的快乐,不管是这个人给你的,或者事情给你的,它是不稳定的。你会怖畏,你经常要担心害怕,因为你知道你随时会失掉。你不可能有安全感,因为人生本来就是动态的,它的因缘不断地变化,你这个快乐也不断地变化。所以你得到以后,也不可能高枕无忧。“失时怀忧恼”,不管你愿不愿意,它总有一天会失掉,这个时候你内心的失望跟挫折,也是非常严重。
我们反省一下,世间善纵然给我们快乐,但这个快乐,从追求的过程,从得到以后,到最后的失掉,我们都付出了代价,付出了疲劳,付出了怖畏担心。第三个,忧恼挫折。事实上今生的快乐我们反省下来,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叫做“得不偿失”。因为你付出的痛苦太多,你得到的快乐太少。
娑婆世界的快乐,其实理论上是得不偿失的。但是得不偿失,为什么我们一般人死了以后,还是愿意来投胎呢?因为你活在你心中的妄想,我们很容易被心中的妄想所误导。就好像佛陀说的,我们在享受娑婆世界快乐的时候,就像一个愚痴的众生在享受一种甜美的食物。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你在吃蛋糕的时候,其实你把毒药也吃下去了。但是没有一个人会在乎里面的毒药,他在乎的是那个蛋糕给他的美好的感受。也就是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已经不在乎外在的世界了,你只是要满足你的妄想而已。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一次来投胎,受尽了痛苦,但是我们永远得不到教训。因为你不从你的妄想走出来,你就看不出娑婆世界的真相。
所以我们临终的时候,很容易被心中的妄想误导,就像飞蛾扑火。你看作为一个飞蛾,牠是心甘情愿地往火上扑的,火也没有叫牠去扑啊,那么牠打什么妄想呢?牠认为这个火可以给牠温暖。是的,火的确给牠温暖,但是牠也付出了代价,牠在享受温暖感受的时候,这个火也把牠烧死了。但是作为一个飞蛾牠来生投胎的时候,牠看到火,照样扑过去,因为牠不可能从这个地方记取教训的,因为牠走不出心中的妄想。我们一个人也是这个道理,除非佛陀的出世,他引导我们走出妄想,看到人生的真相,否则我们每一个人宁可相信自己的妄想。
我们怎么样走出对今生爱取的妄想呢?佛陀告诉你无常的道理,你所追求的东西它不是一个稳定的东西,它是一个你没办法控制的东西。你执着这个东西,你心中就永远落入一种不安稳的状态,今生的快乐是不安稳的。
第二个,暇满难得。你错失了一个把握你解脱的机会,为什么呢?因为你好不容易过去的资粮力,得到这个暇满。我们解释一下五种暇满:第一个,善得人身。你好不容易从三恶道这种卑劣的果报得到美好的人身;第二个,六根无缺,六根具足;第三个,具足信根。你好不容易对大乘佛法、对净土法门生起了信仰;第四个,佛法的住世。你刚好遇到佛法的住世;第五个,他所哀悯。你得到善知识的摄受。
在整个修行当中,你今生是非常有机会能够解脱的。而在你的无量生命当中,有这种机会是很难得的。你今生很可能因为你稍微地努力,可以从此跳出三界的黑暗,而趋向于净土的光明,你是有机会的。但是因为你贪恋你心中的妄想,而错失了良机,非常可惜了!
我们想到娑婆世界的快乐,给我们的是一种不安稳的过失,而且我们今生追求娑婆世界的快乐,错失了一种好不容易得到的出离的机会。所以你应该想一想,这样做是不是值得!我们就慢慢地放弃心中妄想的爱取。这是对今生爱取的一种调伏。
我们再看看对来生的爱取如何调伏。
对来生的爱取也是两种思考:第一个,业果不虚轮回苦。首先我们要思惟业果,就是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这种业果不虚,会创造一种轮回的痛苦。什么意思?我们解释一下。就是说如果你今生痛苦很多,但是你努力地学佛,你把今生完全放弃了,逆来顺受,你努力地积集资粮,干什么呢?你心中隐隐约约对你下一次的生命有所期待,因为你今生不如意,你希望你今生所有不如意,来生能够补偿回来。
这个时候有什么问题呢?因为你在造善业的时候,你的因地不真,这个严重啊!你夹杂对来生的贪爱,也就是说你今生在造善业的时候,你的心不是极度的清净,你没有真实地把这个善业用菩提心来引导。你因地的时候夹杂贪爱,来生的时候,欸,快乐果报现前了,你可能是一个官二代,你也可能是个富二代,然后你一定会放逸,一定会的!
你说:欸,我得到快乐果报,我为什么一定要放逸?我今生也有持戒,我有可能克制自己。不可能!因为你在造善业的时候,你心中已经想好了一种规划,你要依止这个善业来满足你今生得不到的东西,你那时在造善业的时候,已经有这样的一种妄想力量在里面,你因地已经夹杂了。所以快乐果报现前的时候,你一定会控制不了自己而放逸。
诸位!如果你福报差你放逸也就罢了,如果你福报广大你再放逸,那你造的业是不可思议,所以你第三生就到地狱去了。如果对来生有期待,请你注意你的第三生刀山油锅,因为你第二生就控制不了自己了,你第一生所受的委屈,你会在第二生完全发泄出去,到了第三生,你就知道怕了,但来不及了。所以当我们在享受第二生的时候,你第三生是一种非常惨痛的刀山油锅的果报,因为你福报大,造的业也特别重。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来生的快乐,而牺牲到第三生去。你要想想第三生轮回的痛苦,透过这个思考,我们就可以很认真地把第二生的希求给放弃掉。
这个就是我们透过一种无常观跟苦谛观,慢慢地把对今生的爱取跟来生的爱取,调伏下来,当然不能够断,至少我们把这个势力降到最低,降在一种可以控制的范围。
我们看第三个证量。戊三、证量。
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剎那之希望;
昼夜唯求解脱心,起时是生出离心。
我们无始劫来的妄想,不管对今生的爱取,还是对来生的爱取,我们透过无常观、苦谛观以后,对这种轮回的、快乐的、荣耀的各种各样的感受,这种影像,我们能够不生剎那的希望,这样子我们一心一意地追求出离三界的这种心情,这个时候你的出离心就生起了。
诸位!我们对出离心有一个概念,出离心不是要你去改变环境,说:欸,我修出离心,我从今以后啥事也不干了,不是这个意思。出离心是要你出离你心中的妄想。我讲实在话,外面的世界不会干扰你的,而且你也不在乎外面的世界,其实你在乎的是你心中的影像。你临终的时候误导你的,不是外在的人事,是你自己心中的影像,你要从你的影像里面出离。
我们这样讲好了。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我们每一个净土宗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提起佛号,不管这个佛号是你自己念的,还是这个佛号是别人帮你助念,把你带动起来,总而言之你的佛号会现前。一般没有经过修出离心的人,他在创造一个佛号的时候,这个佛号是两种力量:一种是往上的愿力,他愿生西方净土中,他在佛堂做功课,所栽培的愿力不可思议。但是你别忘了,当你离开佛堂的时候,你做些什么事情?你打了很多的妄想,这妄想就是一种业力,你这个佛号也有一种向下拉扯的业力。
好啦,每一个人一句佛号现前的时候,两种力量同时现起,一个愿力,一个业力。你最好是能够让你的愿力强过业力,你才有办法往生。最基本的要求带业往生,你不能带太粗重的业。如果你这个向下拉扯的业力太强了,已经强过你的愿力了,那对不起!你上不去了,你这个所有念佛的功德都跑到娑婆世界得果报了,因为你的缘起就是这样。这个出离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让你的佛号往下坠的业力的势力降低一点。
诸位!我们要知道,思想改变是最关键!因为一个人思想是很难改变的。他建立一个思考模式很难改变,他只有用道理跟自己沟通。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你的心中有两种思想:一个是过去的你;一个是现在的你。过去的你没有学佛,无量劫来在娑婆世界打滚,跟着感觉走,已经形成一套思考模式了,你已经有思考模式。我们不是一张白纸才来学佛,而是你流转很久以后,已经形成一个思考模式了。所以这个过去的你,自己会贪求心中的影像,快乐的影像。
现在的你接触佛法以后,你有理智的一种智慧在里面。这个时候,学佛人往往是真妄交攻的。这个时候你必须做一件事情,好好地静下来,用现在的你跟过去的你沟通。两个坐下来泡一杯咖啡,好好跟你自己沟通,因为你要改变你的思想,不能勉强的。你贪恋娑婆世界,你说你不贪恋,关键不是说你叫它不贪恋它就不贪恋,你要把道理跟它讲清楚。你要告诉自己,贪恋娑婆世界你付出的代价有多么的惨痛,今生是无常败坏,来生——你来生快乐,第三生是要堕落到地狱去的。所以佛法的意思就是说你必须透过道理跟自己沟通,让你自己的心慢慢慢慢把这个心中的影像松开来,就是你不要抓它,让它自己沉淀下来。其实你心中根本不需要这些影像的,你临终比较好走。
诸位!你心中抓的影像越多,你临终越难离开,你根本走不出去。不是阿弥陀佛不救拔你,是你自己根本踏不出这一块。你这个佛号,生死业力太重,你不是带业往生,你是被业带走。所以这个出离心就是说,你必须要把你心中对娑婆世界的很多很多的期待,不管你对今生的期待,还是对来生的期待,你要想办法把这个带有期待的影像,把它慢慢地沉淀下来,不要构成往生的障碍,叫临终的正念,这是你平常就必须要跟自己沟通好。这个叫做出离心。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
出离心接下来,第二个就是菩提心。菩提心也是分成两块:第一个,缘由;第二个,方便。我们先看缘由,这个理由,为什么修了出离心,还要修菩提心。
我们看这一段的颂文。请合掌。
戊一、缘由。
出离若无菩提心,所持则亦不能成;
无上菩提乐因故,智者应发菩提心。
一个念佛的人,如果他只发了出离心,他已经成功地把对娑婆世界的这种爱取的影像,慢慢给消灭了。但是他没有一种成佛的愿力,他没有另外创造一个新的影像,一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一种影像,这样子有什么过失呢?
他所修的今生,他虽然努力地布施,努力地持戒,努力地修习一切的善法,这种善法不可能达到圆满的功德。因为无上菩提心是整个大乘的因种,你没有这个菩提心作因种,这个善业就不能形成一种无上菩提的资粮。所以智者应发菩提心。
这是说什么?就是说我们今生虽然造了很多的善业,前面是约着灭恶,这个地方讲生善。那么你善业如果没有菩提愿力的引导,这个善业也只是一个善业,不能构成一种波罗蜜,不能变成一种功德庄严。所以你今天所造的善业,到底来生是一种有漏的安乐果报,还是一种无漏的功德庄严。关键在于你是不是发起一种菩提的誓愿。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这个比丘他在山中静修的时候,诵经的声音很好听。他每次一诵经的时候,就有天上的飞鸟,飞到他诵经的旁边的一棵树上,就停在这个树上,听这个比丘诵经。时间长了以后,这只飞鸟听了诵经,牠也听得心开意解了。因为一个人明白道理以后,他就会产生一种生命的增上,就会产生一种心中的愿景、愿望,想要改变的愿望。那没多久这只飞鸟,牠在听这个比丘诵经的时候,突然间被这个猎人一枪给打死。打死以后这只飞鸟,因为在听经的过程当中产生非常殊胜的欢喜,因为这个善业力就到忉利天去了。
我们知道一个天人,刚出生的天人会知道他为什么生天,他是因为听了这个比丘诵经起欢喜心而生天。到晚上的时候,他就以天人的身份去跟这个比丘顶礼感恩。这个比丘接受他顶礼以后就心生疑惑,第二天就找佛陀说,佛陀您老人说修习善业生天要具足十善业,为什么这只飞鸟牠只是听经的因缘就能生天呢?佛陀说,因为这个人他生起的善心,是一种决定性的善心,已经变成一种善根力了,决定性的善根,它只要一个就够了。当你的心是不决定的时候,你就必须要修满十善业。
因为他造善业的时候,他有一种坚固的观照力跟誓愿力。也就是说,诸位!我们今天如果没有受菩萨戒,你没有发起增上的菩提心,你所做善业的力量是薄弱的。因为你的心态是我很想要修善,所以你这个心不决定。你今天要去放生,你也可以去,你也可以不去。如果你的同参道友打电话邀你去,如果有车子你就去;如果下雨了,你就不去了。所以我们一般人为什么很难创造一种很坚固的功德?就是你的心是活在善念。但是你受了菩萨戒就不一样,你有坚固的誓愿力。你从今以后,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所以他在做善业的时候,他有一种很坚固的誓愿,这功德就变成真实广大了。
诸位!如果你到欧美国家,你看看很多很多大福报的人,他那个房子那不得了,开车都开十几分钟才能开到它的尽头。这种大福报的人难道他在修习善业的时候,他的次数会比我们多吗?未必啊!但是他的心理素质一定比我们好,因为他“一定要”修善。我们只活在我们“很想要”修善。所以诸位!提升你的功德,不表示说你要做很多的善事,不是这个意思。你必须要发起一种愿力!
从佛教的因缘观,一个人能够创造广大的功德,只有宗教师,宗教的学者比较有可能,一般的慈善家很难。不管他是什么宗教,他修善的时候都是有坚固的愿力。他愿力的摄持,他所有善法的功德非常广大,尤其是菩提心。
所以你不发菩提心,你今生就很难修出广大的功德。你的那个善业力量就薄弱了,不管你多么努力。因为你心理的素质太差,你今生很难创造广大的功德。你做什么都是可有可无,你做什么事情,你的心态就是说我很想要去干什么,但如果因缘不具足,我就不要了,就是这样子。所以你今生就很难创造广大功德了,不太可能。
你不提升你的心理素质,你不发起坚固的誓愿力,来摄持这个善业力,你就不可能“无上菩提乐因故,所持则亦不能成”。你所摄持的善业,就不能圆满成就了。
佛陀在经典上说,菩提心就像大地,所有的大树一定种在大地上。世界上只有花瓶是不要土地的,小小的花,你这个花开出来,昙花一现就没有了。但是如果这棵树是在大地,它会辗转增盛,才能够长成广大的树。所以《法华经》上说,为什么有些人在佛法修学上,他永远是一个小草,永远就是一个花瓶?因为他不发菩提心,所以他的一生当中就是一个花瓶,他没有根,他的善业没有根。
诸位!当我们看到有些人创造广大功德的时候,并不是他比你努力,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他比你有一个好的心理素质,因为他有发愿,差在这里!好,我们休息十五分钟。
http://www.cxzz958.com/shanguanyujingtu/4481331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xzz958.com。鬼吹灯手机版阅读网址:m.cxzz958.com